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柳 娜
老年人过寿吃的面叫“长寿面”,小孩百天或满月吃的叫“吉利面”,正月初一吃的叫“过年面”……灵台手工面因场合和吃法不同,各有讲究,是灵台人接待客人的“压轴美食”。
近日,记者来到灵台县邵寨镇吴家什字村采访时,53岁的灵台手工面非遗传承人李小琴正在面馆里擀面。只见她先将面团压扁,卷在擀面杖上,再用双手抓住面团两头,带动擀面杖来回推碾。
为了让面薄厚均匀,李小琴不停变换方向和角度擀,不一会儿,手中的面团变成薄薄圆圆的一大张。她的切面手艺同样娴熟,如同变戏法般,一会儿细如发丝,一会儿是宽面叶儿。
“小时候家里有14口人,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就给她打下手,慢慢学会了和面、擀面。之后在兰州等地跟着老师傅们学习,手艺日益精进,6年前开了这家手工面馆。”李小琴自豪地说,春节期间,天南地北的食客都慕名前来吃手工面。
李小琴做的面为何广受欢迎?
“那是我一直坚持用灵台当地种植的优质冬小麦。”李小琴解释道,“冬小麦9月种,次年6月收,加上昼夜温差大、雪水浇灌和充足日照等多个因素,使得结成的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磨出的面粉品质非常高。”
据了解,为保证灵台手工面的面粉品质,灵台县把冬小麦生产作为地方特色品牌和规模化产业谋划布局,通过技术先行、规范标准、措施配套、技物结合的方式,建成2处万亩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6处千亩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县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生产基地22万亩,实现小麦连年丰收。
除了面粉,和面擀面、调制酸汤、炒肉臊子等每一步制作工序,李小琴都严格操作,“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手法,没有丰富经验、熟练手艺,做不出精良、好吃的长面。”
青花面碗,素白细面,碧绿菜叶,红辣椒油,肥瘦相间的臊子……一碗碗酸辣筋道的灵台手工面端上桌,一口下去,滋润顺滑,满嘴留香。
“除了面,我开发的一系列家常菜也很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去年毛收入达20万元。”新的一年,李小琴的愿望很朴素,“想让更多人来灵台品尝我们的手工面,感受独特的地方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