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于晓明 通讯员 朱学东
六畜兴旺,牧歌高扬。如今的渭水源头,林木茂盛、水草丰美,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
渭源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潜力,着力建设“西北绿色肉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产业集群、锻造加工链,养殖场里积“畜”能,牧歌声中话发展,把“田园牧歌”转变为畜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动能,推动畜牧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八大工程”夯实产业基础
“我尝到了引进良种的甜头,未来要继续引进特克塞尔、夏洛莱良种羊,扩大养殖规模。”清源镇苏家窑村村民窦兴虎说,回乡创业办起了楹沅农民养殖合作社,如今养殖良种羊100多只。
发展畜牧产业,良种是根本,饲草料是关键。渭源县健全良繁体系,做大养殖规模,做活加工流通,加快科技创新,同时建成牧草良种繁育基地3600亩,优质饲草种植达24.97万亩,年加工干草捆、黄贮、青贮饲草50万吨以上。渭源县实施良种提升、总量增速、草业提质、粪污利用、延链补链、疫病防控、机械推广、科技兴牧“八大工程”,固本培元,夯实了畜牧产业发展基础。
庆坪镇关山根村养牛大户霍学峰也是良种养殖的受益者,育肥牛存栏100多头,带动全村67户农户养殖436头肉牛。
有了良种养殖成功案例的示范带动,渭源县因势利导,建立了“以大户为支撑、以规模场为引领”的畜禽养殖体系,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使畜牧产业发展提速增效。
路园镇三河口村养殖产业基础较好,2022年投资1350万元,建成占地100亩的养殖小区和年加工5000吨的饲草加工基地,饲养良种牛625头,带动280户农户发展畜牧业,企业按照投入资产的6%每年为村集体分红。
位于大安乡的甘肃陇玥农牧有限公司是当地养殖“龙头”企业,以“良种羊托养、肉羊育肥、犊牛回收”为主要经营模式,年饲养能力1万只羊,2018年至今,已为全县1767户农户投放基础母羊12670多只。按照保底回收协议,每年为养殖户创收6000万元,为托养户分红215.68万元,为村集体分红84万元,带动当地饲草种植户每年增收1000多万元。
目前,全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小区达398家,建成机械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10家,规模养殖户达到6000余户。
“畜牧贷”带出养殖“好钱景”
产业要发展,投资是保障。
路园镇峪岭村杨鹏是“三类户”,一家三口人,老人无劳动能力,杨鹏有病不能外出务工。杨鹏介绍,2022年县里补助母牛一头,前年补助一头,饲草靠自家种的玉米,基本上够用,每年牛犊收入1万多元,自己养牛没问题。
像杨鹏一样,2022年全县1110户“三类户”得到补助资金1665万元,引进良种牛羊3369头(只),巩固了脱贫攻坚产业助农增收成果。
同时,渭源县财政全额贴息富民“畜牧贷”,扶持畜牧发展“扩群又扩户”。全县排摸贷款需求户1046户,第一批790户8689万元已发放到位,引进牛3385头、羊7004只,改建圈舍3万多平方米。
“畜牧贷”带出千家万户养殖大发展。北寨镇前进村村民常云飞,以往在外打工,如今回乡搞养殖,年收入10万元以上,2022年他通过“畜牧贷”贷款15万元,加上自筹购进基础母牛20头,改建圈舍240平方米,扩大了养殖规模,提高了育肥牛水平;锹峪镇锹阳村村民庆小平2022年通过“畜牧贷”贷款40万元,购进良种基础母牛17头,修建圈舍450平方米,目前饲养牛54头,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在“畜牧贷”的助力下,截至目前,全县养殖户达3.35万户,牛羊猪鸡饲养量达652万头(只),出栏量达到324.18万头(只)。全年畜牧产业总值达31亿元,农民人均牧业获得可支配收入3300元。
“园区化”开辟延链新路径
在路园镇牛羊养殖小区的甘肃盛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饲草2万吨,与35家养殖企业和165户养殖大户签订饲草供应服务协议,已供应优质饲草1.2万多吨。
如今的渭源县,园区化养殖小区、养殖基地建设方兴未艾。2022年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上湾镇尖山村生猪养殖基地、路园镇牛羊养殖小区、北寨镇肉羊规模养殖场,提升了养殖园区发展规模。其中,路园镇牛羊养殖小区里,购置饲草收获加工机械20套64台,农作物秸秆加工饲料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带动全县商品草加工量达到8万吨、窖贮微贮饲草量达到51万吨。
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推动,为全县畜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目前,全县规划建设省级畜牧业现代农业核心产业园,用集群化谋划增动能,项目化支撑快发展,推动畜牧产业提档升级。
配合畜牧产业园区化规划建设,建成了北寨镇智能化牛羊养殖活畜集散地、大型智能化牛羊养殖集散地、有机肥加工厂等项目。
全县配套建成有机肥厂4个,年加工量达到2万吨以上,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全覆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形成绿色循环养殖模式。
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效应已初步显现。仅北寨镇一个镇标准化养殖场达到10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63户,全镇养殖总量30.9万头(只),产值3.7亿元。种草、养畜、还田循环经济模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