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中央媒体看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扎根祖国西北,培育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骨干力量——

同心浇灌民族教育幸福花儿

记 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赵宝巾 高文博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每天的大课间,学生们齐聚校园操场,读《千字文》、练武术操,一招一式气势磅礴、活力无限,尽显新时代少年的精气神。

2020年起,西北师范大学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8县(市)766所中小学推广《千字文》武术操,实现武术进校园与体育课、大课间、兴趣小组有机融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心灵深处。

这是西北师范大学服务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赓续西迁精神,牢牢扎根祖国西北,紧紧围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服务、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输血”

破解民族教育难题

“这个娃娃会干什么呀?”“它会自己洗脸”“它会自己刷牙”……在海拔3200多米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幼儿园,藏族孩子们在以黄、蓝、红为主色调的新大楼里,愉快地用普通话交流,幼儿园里童声满满。

“我们80%的孩子是藏族,多亏了西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支教生,孩子们出园后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园长道吉普毛欣喜地说,牧民们对幼儿园非常满意。

从2015年开始,西北师范大学连续每学期选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赴甘南基础教育一线开展顶岗支教实习,并抓住幼儿语言成长关键期,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今,在他们的带动下,雪域高原幼儿园的绘画、舞蹈、音乐等课程也迅速开展了起来。

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每年,学校派出两批优秀师范生赴疆,以联合编队的形式在阿克苏支教。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已有27批6300余名学子“接力”这场“支教马拉松”,把优质教育的种子撒播在了阿克苏这片热土上。近10年来,共有4000多名学生在新疆就业,仅阿克苏地区就有1700多人。

进入新时代,西北师范大学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办学特色,向西拓展、向下延伸,先后建设了甘南、临夏、阿克苏3个教育实验区,探索形成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并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的民族师范教育新模式。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明钢介绍,通过师资培训培养、实习支教、“互联网+”师范教育服务等一揽子举措,有效缓解了西北民族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造血”

补齐民族教育短板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随着近年来在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当地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加。

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全面“接管”东乡县新建的东乡中学,一次性向该校输送了89名优秀本、硕毕业生充实师资团队,并派2名干部任校长和副校长,随之而来的还有师大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办学模式。

6月签订就业协议、8月接受职前培训、9月正式上岗……西北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生杨舜的“烛光梦”也在东乡中学燃起。

当地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因为,这里不仅教室明亮、环境优美、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服务保障配套完善,还有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和一套丰富的课程配置,琅琅书声成为飘荡在大山深处最美的“音符”。

“培养一颗美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连续5年来,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西北师范大学团队扎根东乡县龙泉学校,开设了舞蹈、美术、书法等课程,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育才一线的需要,就是人才培养的所行所向。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针对民族地区教育薄弱现状,西北师范大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纳入到立德树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历练出一批批扎根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201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冯志鑫,现就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高级中学。“上学时我只明白受教育的意义,却不懂教育的意义。直到我支教了一年才深刻理解,教育就是要种下爱和希望的种子。”冯志鑫说。

据统计,近5年来,西北师范大学有74.5%的毕业生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成为服务西部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活血”

共建民族教育“生态圈”

“作为一名师范生,到基础教育一线从教,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东乡县锁南中学教师马秀红手捧着今年刚刚获得的临夏州优质课评选证书激动不已。

2015年,马秀红通过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专项招生计划进入西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手握粉笔、站上讲台,短短3年时间就成长为教学“能手”。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从培养民族地区紧缺人才入手,依托各类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拓宽民族地区学生上好学、读好书的机会。如今,越来越多像马秀红一样的学子,完成学业回到家乡,成为建设家乡的“生力军”。

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研究智库作用,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咨询服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民族地区师资培训和教育发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木铎传金声,弦歌双甲子。在推进和构建民族地区教育、教师发展模式的实践中,西北师范大学弘扬西迁办学精神,先后将优质的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1000多公里,将现代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2000多公里,构建良好的民族地区教育“生态圈”,破解了民族地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师资结构性短缺、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难题。

“西迁办学80年来,我们的大学已经与黄土地融为一体,参与、支撑、见证了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突出“教师教育、民族共同体、服务西部发展”办学特色,为持续推动西北地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原载2022年12月15日《中国教育报》)

--> 2022-12-17 【中央媒体看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扎根祖国西北,培育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骨干力量——
2 2 甘肃日报 c55980.html 1 同心浇灌民族教育幸福花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