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涉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件大事,是新形势下完善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我省从2017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分5批次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全国一道如期完成改革阶段性任务。全省共清理核实农村集体资产1004.24亿元、集体土地资源2.28亿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86.26万人,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6239个,532.02万农户领到了股权(份额)证,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方面吃上了“定心丸”,有了更多获得感和满足感。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全省各地持续探索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四项职能,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移交和管护运营,为集体成员和经营主体提供多种服务,努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破解集体经济发展中“没钱办事、没业成事、没人管事”的难题,全面激活农村生产要素。通过创新探索,全省各地形成了资源开发型、资产收益型、产业带动型、生产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预计今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将达1105亿元,总收入可达18.14亿元,村均收入11.38万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0%,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幅改革赋能、产业发展、村富民安、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兰州 探索多元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兰州市抢抓“强省会”重大机遇,探索出一条突出党建引领,推行产业融合、乡村旅游、资产运营、龙头带动、服务创收的“1+5”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模式。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红柳村和新地村联合引进的101头西门塔尔肉牛到“新家”了。一大早,红柳村和新地村的乡亲们就赶到红柳鑫牛圆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来看这些远道而来的“宝贝”。当看到撒欢的牛群时,大家开心地说:“‘牛’日子到了,相信未来的生活会越过越甜。”
红柳村和新地村立足土地、荒山、草坡等丰富土地资源优势,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发展肉牛养殖,多渠道、多方式拓展村级集体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红柳、新地两村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村联合”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村集体作为发起人,发展肉牛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吸纳农户土地等资源入股,实现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共赢。
红柳、新地两村计划在今年底再次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100头,肉牛存栏量将达到200头以上。同时,带动饲草玉米种植面积新增300亩以上,将直接间接带动种植养殖经济增收300万元以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
北山村,是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的一个小村庄,全村有250户1043人。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因素,导致北山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的村庄。2019年,北山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办起了合作社,大力发展第六代日光温室,推广现代设施农业。
2020年6月,北山村第一批试种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角上市了。由于品质过硬,在田间地头就被抢购一空,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首战告捷后,村民纷纷到合作社修建的温室里参观学习,咨询入社入股、修建日光温室的事情。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合作社社员达到58人、入股人数28人。目前,村集体共修建温室26座。
该村党支部顺势而为,按照“做强产业、壮大经济、带动农户、示范推广”思路,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引进推广西州蜜、草莓、西红柿、陇椒等优质果蔬。如今的北山村,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土地也重新成为村民的“钱袋子”。
白银 围绕土地资源做文章 壮大集体经济谱新篇
白银市平川区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聚焦“盘活土地、规模经营、壮大集体”三个关键环节深化农村改革,涌现出共和镇毛卜拉村通过“一户一田”改革做活土地文章,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
让承包土地“拼”起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落实“一户一田”土地调整计划,通过“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实行“一组一案”工作方法,按照地力条件定出好、中、差三类土地后实行差额置换,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吃亏”,主动放弃好地块,认领差地块,群众优先选择。同时,完善了水渠、道路等配套设施。
让撂荒土地“活”起来。坚持“五个结合”开展撂荒地整治。一是与保障粮食安全相结合,将撂荒地整治后,全部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二是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相结合,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统一流转经营2600亩撂荒地,创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三是与建设高标准农田相结合,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亩,维修灌溉设施,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全部用于种植秋粮作物;四是与“四抓一打通”相结合,在原来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确保撂荒地整治后,能够全部用于种植农作物;五是与富农增收相结合,通过撂荒地整治,给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农机服务,提高村民务农收益。
让土地文章“实”起来。以推行“一户一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一是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集中整体规划,分片分类种植,统一田间管理,产品由村集体统一收购、销售,打造“毛卜拉村西红柿”等系列自主品牌,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实现多方共赢。二是将农户入股合作社的土地,由村办合作社和村办企业统一规划确定种植结构,经营性收益按股分红。三是村办企业将种植意愿不高、缺乏劳动力的农户耕地流转,由村办农机合作社托管经营,提供耕种、灌溉、收割、秸秆打包出售等服务。四是将5500多亩荒山荒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承包、出租给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统一承包费用和承包期限。通过以上4种方式,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嘉峪关 以土地流转为基石 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
金秋九月,正是农作物抢收的好时节。在嘉峪关市新城镇新城村,田地里机械轰鸣,2000亩青储玉米即将收割完毕。近年来,为了既解决农民劳动力不足,又保证产量不减的目标,新城村积极拓展土地流转渠道和种收模式,让土地不闲置,让农民稳增收。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以来,新城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致力于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有了根本保障,助力乡村振兴。
新城村立足村域资源禀赋和土地优势,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行“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模式,配套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广泛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种植大户加入到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村集体流转村民土地4921.81亩,持续开展高原夏菜、青贮玉米、葵花制种种植,受益农户达到373户,村集体支付农户地租款达300余万元。依托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农业以奖代补政策对规模土地流转奖励,今年,新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收到土地流转奖补收入25.4万元,收取经营主体服务费6万余元。
新城镇新城村党总支书记闫霞霞说:“我们村民流转土地直接收益由每亩400元提升到700元至1000元不等。闲暇时候,农民也可以来务工,每天还可以得到130元至150元的收入。这样一来,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今后,新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继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依托党组织、村委会,坚持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流转,不断在特色产业种植、土地流转、产业园区经营、固定资产租赁、农产品销售5条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方面改革创新,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拓宽。
庆阳 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今年以来,庆阳市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为抓手,突出党建引领,建强集体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持续强化检视整改、“三资”盘活和示范引领,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收入5万元以下村集体全部清零,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庆阳市坚持把规范提升贯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始终,紧盯覆盖全市乡村的232.9万集体成员、1409个集体组织,聚焦省级反馈的常规操作、后续发展、基础条件3个层面问题,着眼“回头看”,扎实开展“八查八看”,逐乡村摸排、逐环节过筛、逐问题核查,明确整改措施,靠实整改责任,限期整改销号。全市共清理“两头占”人员9.7万人,核校登记赋码信息1409个,以有力检视整改推动集体组织经营决策、内部控制、风险防控、财务管理日臻规范。
庆阳市注重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同农村“三变”改革深度融合,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金13.6亿元、资产76.5亿元、资源3103.4万亩,流转承包地143.7万亩,培育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1629个,加快发展“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产业”“三变+龙头企业”“三变+合作社”等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让集体、农户获得更多收益。
庆阳市实施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计划,加快环县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镇原县和西峰区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示范县、8个省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增收路径和激励办法,探索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育强新型经营主体,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8011个,规范化程度达到75%,培育家庭农场2142个,带动农户28.6万户。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破解农村劳动力、技术、信息、服务等瓶颈制约,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500万元、市级奖补资金1268万元,建成粮食、苹果、畜牧、中药材、蔬菜方面服务组织383个,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规避风险、稳定增收。其中,华池县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导意见和5年规划,引导村干部领办、集体资金入股建办“村社合一”合作社122个,突出“+集体经济”建办“331+”合作社120个,并根据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献情况,从经营性收入增长部分按比例向村干部兑现奖励,实现村干部积极性和集体经济实力“双提升”。
陇南 突出问题导向 抓住关键环节
近年来,陇南市坚持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搭好农村改革“四梁八柱”的重要抓手,以“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为工作思路,从有效解决制约改革难题入手,全面完成了改革阶段性任务。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3204个村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共清查核实村集体资产84.056亿元,累计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46.5594万人,占改革总人口数的99.83%,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64.1355万本,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3204个、登记赋码3204个,完成率均为100%。
为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革任务,陇南市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重点突出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清产核资。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印发了《陇南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九步流程规范步骤,组织县区对村、组两级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确保资产明、账目清。二是突出身份认定。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唯一性原则,在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户主申报、调查核实、审核甄别、三榜公示、大会审议、群众认可的工作环节,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等因素,以各村户籍在册人员为基准,逐一进行人员普查登记,建立“一户一表”,对登记上表人员是否具有成员身份进行确认。三是突出股权设置。全市共遴选出74852名社员代表全程参与改革,以不设集体股为引导,采取“一人一股”“基本股和享受股结合”“家庭股和人头股结合”等多种配股方式。股权采取静态模式进行管理,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并以户为单位对成员发放股权证书。
今年以来,为加快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市9县区195个乡镇及时调整充实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全面负责、乡镇(街道)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张掖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助推“一区一地”创建
近年来,张掖市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为统揽,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农业社会化服务三项改革,有效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充分发挥改革示范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坚持高效整合,全力推进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资源优势,制定出台《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等政策文件,坚持在把控市场风险、调节供需矛盾、保障工作推进上破旧立新。从制种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制种企业创新经营业绩指标、制种企业经营自律指标和一票否决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公平公正打分,推动优势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基地共建共管步伐,促进企业基地配置更趋优化。通过竞争性配置,吸引制种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世界排名前十的6家种业企业和国内排名前十的7家种业企业入驻张掖发展,中种国际等3家企业已在张掖设立总部,中地种业等12家企业已授权部分品种和区域市场在张掖销售结算,建成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为国内最集中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之一。
坚持高优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整村流转土地,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规模流转经营并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建立县区、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搭建土地规模流转、土地组织流转2个平台,开展“保姆式”托管服务、“菜单式”选择服务、“专业化”精准服务3项服务,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32个,服务对象7.57万个(户),托管面积达501.72万亩(次)。甘州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10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区之一,5个典型案例入选“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天水 齐抓共管聚合力 集体发展添动力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缓慢,仅靠农户种植传统作物,产业单一,收入薄弱;村集体闲置土地、林地、农田却还在躺着“睡大觉”;村级集体经济捉襟见肘,时常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这是甘谷县礼辛镇尉坪村曾经面临的真实问题。
近年来,尉坪村深入挖掘并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该区域内现有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效改善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尉坪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帮增收、促发展的作用,选优配强带头人,并积极实行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拥护。2021年9月,尉坪村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贾小贞说:“现在全村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年产蔬菜达到300吨左右,销售收入5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
秦安县下辖17镇428个行政村。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7.2亿元。2017年以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大部分为零。201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部署要求,依托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坚持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的依靠入股分红,到多模式开展实体经营的发展过程。
秦安县云山镇吴大村位于海拔1800米的高山区。自2021年开始,云山镇党委、镇政府指导吴大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模式。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资源开发和多元合作的发展路子。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村里闲置土地,创办了一处生态种植园,建成了高标准设施塑料大棚6个、日光温室2座,形成反季节蔬菜生产、草莓种植采摘、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与武山县金陇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协议,试点种植以青刀豆为主的高原夏菜50亩,采用“六统一”的模式,村集体每公斤提取0.1元的管理费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今年10月,吴大村村集体新增收入7.93万元。
金昌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金昌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强化培训引导、典型示范引领、建立利益联结等方面,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1280家,纳入全国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3491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共同富裕,巩固农村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培育主导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办实新型经营主体的关键抓手,聚力打造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市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社752个,从事养殖业的合作社338个,从事服务业、林业等其他行业合作社190个,共吸纳入社成员2.4万人。
强化培训引导,促进规范提升。始终把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按照产业、行业、专业和综合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专业化培训。积极推行家庭农场“随手记”软件和“一码通”数字化管理服务机制,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财会核算、“三会”制度、成员账户等各项机制建立健全,全市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与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全市运营较规范的合作社比例达到91.08%,带动非成员农户2.49万人;106个家庭农场使用“随手记”记账软件,100个家庭农场全程参与省级“一码通”赋码试点工作。
典型示范引领,多元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及示范性家庭农场省、市、县“三级”联创,印发了《金昌市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和监测办法》和《金昌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注重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11家、省级66家、市级198家、县级294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市级168家、县级212家。
建立利益联结,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村社一体 合股联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富民模式,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组织起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毛卜喇村,村党支部领办永昌县毛卜喇瑞云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将现有的600只肉羊和24户农户的2610只肉羊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占股29.6%,农户占股70.4%,共同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预计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
定西 用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几年前,临洮县窑店镇黄家川村还只是国道边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近年来,该村在摸清家底、明晰产权基础上,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等手段激发活力。如今,黄家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突破38万元。这正是定西市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喜人变化。
2018年6月,定西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开展试点以来,定西市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力激活了主体、要素和市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伴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
在通渭县,借助政策契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将全县村级光伏电站全部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收益使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壮大。2021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6323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9万元。
在岷县岷阳镇东门村,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了岷县岷阳镇东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用市场化的眼光和思路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创立村办企业,发展中药材加工销售、农产品贸易、餐饮服务。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
陇西县在原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成立了集农村产权交易行为管理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陇西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流转交易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490宗2215.11万元、“四荒地”使用权9宗8.39万元,发放抵押贷款49宗7668.8万元,发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43宗7150万元,有力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要素,实现农村资产效益最大化。
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定西市探索制定了村级组织档案管理规范、村务公开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益项目建设规范、资产处置操作规程。农业产业项目、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村“四荒”地、农业生产设施设备、集体经营性资产5种农村产权要素交易指南9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省内乃至国内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方面的空白,为有序推进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甘南 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在雪后的甘南州碌曲县阿拉乡吉扎村,村里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干得起劲,青稞炒面、酥油、曲拉、糌粑点心等农特产品的香味久久散之不去……近年来,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引领不强、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难题,甘南州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抓在手、扛在肩,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有效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一池春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阿拉乡以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车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凝聚村“两委”班子的力量,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村集体经济管理、运营人员的能力,积极组织村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观摩培训活动,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同时,借鉴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鼓励有能力、有经验的农牧村党员与“土专家”主动参与到本村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中。
同时,阿拉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重点打造青稞炒面、酥油、曲拉、糌粑点心、野生蕨麻、狼肚菌种植、偏雌牛养殖育肥、藏羊养殖、蕨麻猪养殖等产业,加快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农牧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临潭县累计投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超2亿元,积极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有效途径,以中药材、高原夏菜、牦牛藏羊育肥、湖羊养殖繁育、饲草种植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孕育出了“非遗”“田园”“领头羊”“民宿”“花谷”等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建品牌,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临潭当归”“临潭大黄”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
临潭县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群众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全方位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序推进141个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全面完成阶段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41个行政村挂牌设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为33292户股东发放股权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引领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酒泉 严把关键环节 守好改革底线
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位于国家级5A级景区鸣沙山·月牙泉,共有3个村民小组266户1022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网格党支部和3个产业党支部,共有党员76名。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依靠李广杏、驼运、农家客栈等特色产业,鼓起了“钱袋子”,成就了致富梦。
自酒泉市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市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明确改革方向、严把关键环节、守好改革底线,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全面完成了改革阶段性任务。
构建组织领导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分别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采取一名主抓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项主攻目标、一个工作方案的“四个一”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由市级督促指导、县级组织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联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发力”的良好工作格局。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整市试点方案、工作推进方案、成员身份界定指导意见、资产折股量化指导意见、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方案等政策文件,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18.5万元用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专项工作经费,为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金支持。
构建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中央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评估总结酒泉市指导评估办法》,采取村级自查评估,乡(镇)级普查评估,县、市两级抽查评估的四级评估体系,对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并通过省级核查验收。
破解农村集体财务历史遗留难题。通过清产核资,有效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不清、底子不明、资产流失的问题。对盘盈、盘亏的集体资产,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科学合理处置。
破解集体闲置资产盘活难的问题。针对部分农村耕地、荒地、宅基地等资源长期闲置,部分村小学、水利机井设施等资产因归属不清晰、管理不规范被长期闲置等问题,通过宣传政策、规范合同、协议转让等方式,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全市共盘活集体闲置资产8632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
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难的问题。全市确定30个村开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经过抓点示范,探索出了“产业提升型、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项目带动型、多元合作型”五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74万元,村均5.69万元。
平凉 集体经济“牛”起来 群众钱袋“鼓”起来
4月13日,崆峒区麻武乡麻武村的分红大会现场人头攒动,股东们依次在分红清单上签名摁手印,喜滋滋地数着手中的“大红包”,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相互交流着改革带来的大变化和新打算。
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麻武村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村级集体经济新动能,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人才+农户”发展新模式,领办萌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试点,吸纳麻武乡7个村集体和249户农户入股,入股资金422.8万元、土地657.1亩,按照合作社基地育肥与农户家庭繁育相结合、种植与养殖相促进、入股与订单互补的模式,全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呈现出了“村村抱团合作,户户入社聚力”的局面,推动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是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庄浪县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原则,强化政策扶持,按照扶持入股分红收益一批、项目驱动发展一批、资产盘活收益一批、土地流转增收一批、有偿服务创收一批、抱团发展共赢一批“六个一批”的方式,全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质的提升、量的突破。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发展集体经济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收益+分红”方式,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全县18个乡镇29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入股资金1.47亿元,每年可分红735万元。同时,2021年以来,庄浪县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9000万元,在全县18个乡镇实施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项目,有效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乘着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东风,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以“农家乐”为主的餐饮服务业等多条途径,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的发展路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迈出了关键一步。2019年以来,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摸清“三资”家底,共清理核实集体资产1346.19万元。
武威 让改革红利变成百姓福利
“现在每家都有股权证,能领股权分红。这在过去,是想都没想过的好事……”说起村里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时,武威市古浪县新堡乡兴民新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张开龙满脸笑容。
从2019年开始,古浪县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民现实需求为导向,围绕“清资产、定成员、建组织、赋权能、强监管、促发展”重点任务,精心谋划、科学统筹,聚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兴民新村通过宣传发动、组建机构、清查资产、核实数据、完善合同、张榜公示、大会确认、结果上报、台账管理,组建成立了兴民新村经济合作社,全面清查了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账外资产、无产权资产进行专业评估,建立健全了各类资产登记簿,清理出资金58万元、集体土地8125.89亩、公益林13亩。同时,通过成员身份界定,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126人。在这个基础上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向成员发放了股份证,赋予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从源头上化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分配的矛盾,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护农民财产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让农民也能够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兴民新村党总支引领村经济合作社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切实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在村党总支领导下,村经济合作社通过多种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争取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50万元,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8年实现收入30万元,2019年实现收入146.45万元,2020年实现收入197.95万元,2021年实现收入218.7万元。
“产权制度改革释放了五大动能:一是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解决了成员边界不清的问题,为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权利奠定了基础;二是摸清了农村集体‘家底’,为构建集体资产运行新机制和推动经营性资产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奠定了基础;三是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为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四是规范了村级组织管理,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五是壮大了集体经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古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喜奎说。
临夏 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健“骨”
临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近5年累计投入扶持发展集体经济资金9.94亿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和1万元以下的“薄弱村”。截至今年三季度,村均收入达到7.89万元,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60个,占比41.4%。预计到年底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将超过800个,占比70%以上。
同时,积极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在宅基地申请、签订对外投资协议和土地流转合同以及扶贫项目资产移交等当前重要工作中,实现了村民委员会社会管理事务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职能的分离。在党组织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协同配合、共同发展的农村现代化管理模式逐渐成形,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兰州新区 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今年玉米长势良好,合作社共种植玉米600亩。其中,水果玉米200亩、青储玉米400亩。玉米亩产量能达到4吨左右,每吨可以卖到500元,每亩收入约2000元。预计水果玉米产值达40万元,青储玉米产值达80万元。”兰州新区铧尖村第一书记景博文说道。
为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铧尖村驻村工作队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集思广益,依托铧尖村村民入股成立的兰州新区铧尖兴晟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订单种植”模式。仅在今年,就通过落实订单种植青贮玉米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60万元。
近年来,兰州新区按照“园区化布局、全方面配套、链条式发展、体系化构建”的思路,培育发展集体经济增长点。
强龙头主导。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国有(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模式,建立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利益共享的“四连一共”发展机制,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技能培训、务工就业等方面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强国企担当。充分发挥国企在资本、市场、技术等方面功能优势,实施国企与乡村结对共建共赢,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积极参与。目前,兰州新区各村集体经济累计投入国有公司入股资金1.2亿元,年均获得分红800万元。据统计,预计到今年底,兰州新区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强平台支撑。紧抓国家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机遇,依托国有企业成立“土储银行”,推动集体地和农户承包地入股国有公司,创新建立“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代建、统一运营维护”的“三统一”模式,推动土地经营由零散、撂荒、低产向高产、高质、高效转变。截至目前,新区土地银行累计吸纳农户流转土地19.7万亩,土地银行每年向农户发放土地流转费达6000万元。
强产业发展。突出集群化发展,紧扣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面落实全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探索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公园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段家川、赖家坡、大斜沟、平岘沟4个种养加循环产业园,形成了百亿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框架,为周围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结语
当前,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亮点纷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愈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更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辛勤耕耘结硕果,奋楫扬帆再出发。改革永远在路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全省各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书写陇原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本版文字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