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牛继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这一目标任务。甘肃作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地的前沿阵地之一,正处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效率的攻坚期,面临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重大机遇。
截至10月底,甘肃电网总装机达到652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3263万千瓦,水电装机96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64.89%,已成为甘肃第一大电源。
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甘肃省电力公司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部署方案和安排,国网甘肃电科院以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为基础,立足实际,前瞻思考,积极加快探索已建水电站储能领域科技攻关,挖掘水电站调节潜力,探索建立长时、大容量、长周期调峰电源的可行性,建设黄河流域甘肃段千万千瓦级抽蓄水电群,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和可靠供应,探索刘家峡水电厂(盐锅峡、大峡水电站)抽蓄改造可行性,创新水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提升甘肃电力保供能力。
生态优先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提出了“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原则”。国网甘肃电科院将充分发挥优势,为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贡献国网智慧。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积极开展黄河水沙演变关系、泥沙综合利用研究。立足于黄河流域甘肃段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持续做好黄河流域甘肃段水沙情况数据整理和分析,探究水沙运动耦合关系,建立水沙运行可视化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治理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推动沿岸水电资源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黄河流域沿河和沿岸水库群建设的可行性。现阶段需要积极探索小水库群选址可行性,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发挥其生态优化作用,推进黄河上游防汛、抗旱、防凌联动,持续助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着眼未来,分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黑山峡电站投运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促进黄河生态长治久安,着力实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提升技术。以电网建设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为突破点,延深开展黄河干支流沿线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研究,加强黄河干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滩地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区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电力大数据优势,打造“电力、环保、企业”三大数据库,为黄河干支流生态缓冲带污染拦截及黄河流域环保监管提供专业支持。
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国网甘肃电科院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企业支撑作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挖掘现有水电机组调节潜力,创新水电机组灵活性提升技术。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已经不可能大量新建水电站的情况下,通过已有的科技手段和工程装备条件,探索水库清淤可行性,提升现有水电站有效库容,创新水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技术,探究建设长时、大容量、长周期水储能能源站的可行性。
提高水电综合利用水平,优化水电群综合调度体系。目前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调度受制于下游灌溉供水、防洪、防凌要求,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通过研究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电站群的中长期调度、短期调度、日内调节策略,优化和解耦水调和电调关系,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甘肃段水电站运行效率和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甘肃电力系统保供能力。
提高多能源综合运行效率,聚力多能互补协调优化调度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具有类型多、特性复杂等特点。需对多种电源叠加下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机理作进一步研究,需要在理清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综合提升多种电源协调运行能力,不断提高不同电源综合利用率。
人才保障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网甘肃电科院现有青年员工逾200名,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184名。国网甘肃电科院将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为甘肃电网高质量发展和甘肃能源科学发展储备力量。
提高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坚持党建引领与青年思想教育。大力实施“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突出实干实绩,把提升青年精神素养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任务。深入调研青年思想、发展、人文、生活等方面问题需求,引导青年员工夯实理想信念根基,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素养,激发青年员工干事创业热情。
促进人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优化完善人才培养平台。结合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特点,构建技术专家体系,打造高层次后备队伍,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优化实验室平台建设,建强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组建柔性青年创新团队,突出青年员工科研贡献度。
国网甘肃电科院作为驻甘央企基层科研单位,将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宗旨,以支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守护甘肃电力保供为己任,妥善处理好清洁发展、科技创新、电力保障、人才培养的关系,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