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群众需求在哪里 文明实践到哪里

——定西文明实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李 军 崔 瑞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充分利用扶贫展览馆资源优势,讲述元古堆从“烂泥沟”到“绚丽甘肃十大最美乡村”的沧桑巨变;

节假日、放学后,定西市安定区福台路街道体育公园社区“学后小课堂”热闹非凡,志愿者组织同学们写作业、学绘画、做手工、玩游戏。“小课堂”既解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深受社区群众欢迎;

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岷县西江镇唐家川村改变了厚葬薄养、跟风攀比的陈规陋习,“一碗烩菜办白事”成为新风尚……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今年以来,定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整合阵地资源、健全体制机制、精准服务群众,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强阵地 凝心铸魂

走进陇西县双泉镇胡家门村,一座集爱心超市、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活动中心、乡村食堂、农耕记忆馆、生态种植园等为一体的胡家门文化大院,一片生机勃勃。到文化大院看戏、读书、打球,如今成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新风尚。

定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贯通、打通、联通”要求和“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原则,科学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创建省级示范点2个,市级示范点25个、县区示范点111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文明实践所122个、文明实践站1975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为依托,定西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志愿者把“百姓夜校”办到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讲政策、学法规、答疑惑……漳县马泉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半小时广播”,已成为打通乡村振兴政策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新阵地。

今年以来,定西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用“百姓夜校”“地头会”“板凳会”“炕头会”、陇中小曲、洮岷花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活动近8000多场次,打通了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壮大队伍 精准服务

开展心理疏导、作业辅导、帮购代办……临洮县太石镇后地湾村志愿者聚焦“一老一小一妇一困”用心用情开展关爱服务行动,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漳县四族镇四族村志愿者组成“巾帼红娘团”“白事服务队”,解决了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形成了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良好风尚;

定西市9万多名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线,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扶危济困、交通劝导、文艺演出、科普宣传……

定西市制定出台《定西市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实施方案》,提出5项23条具体措施,着力推动志愿服务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突破5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以上。

移风易俗 弘扬新风

今年5月,定西市启动开展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攻坚年行动,出台九条“硬核”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细化落实措施,市县(区)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政一体化考核,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把执行纪律和落实指导意见情况纳入党政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生活会的必报事项。各村社普遍设立“红黑榜”褒扬先进、警示后进。

定西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指导标准规定,主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6万余份,城乡居民签订20余万份,婚丧嫁娶报备3200多起。全市1887个行政村和88个社区全部修订完善了与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相契合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主动吸收“五老”和乡贤人员配强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群众自治组织,对婚丧嫁娶陈规陋习进行劝导和教育监督,动员简办快办红白事800余起。

--> 2022-10-31 ——定西文明实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 2 甘肃日报 c47758.html 1 群众需求在哪里 文明实践到哪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