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杂 谈】

系列微视频聚焦“师道”传承

赵 勇

近日,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推出的《灌溉心灵》《老师,您好》《传递》《尊师重教》四个有关教师节感人瞬间的微视频受到普遍关注。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怀,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现实认知和理想期待之间应该如何对接,主流媒体该如何传达新时代的“师道”精神,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这一组微视频正是利用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试图传达和强化“师道”精神传承,以及在传统的“师道”与新时代教书育人理念之间完成衔接。

微视频《灌溉心灵》选取了乡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援藏援疆教师这些长期扎根基层,在艰苦岗位经年累月默默付出的教师群体为表达对象,如扎根山村教育30年的贾利民、20年陪伴700多个盲童走出校园走向崭新人生道路的李龙梅、40多年奉献教育事业的藏族女教授强俄巴·次央等。这些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俯身在基层教育领域深耕细作,这是一群让人心生敬意的人。正是有了他们年复一年的心灵灌溉、长久坚持与默默守护,让“教育公平”之光芒得以照亮华夏大地每一个角落,也正是他们这些默默奉献的“春蚕”“蜡炬”“螺丝钉”,让那些身居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同样搭载中国教育事业的巨轮稳步向前。

《老师,您好》选取了多个普通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温馨美好画面,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理念和修辞自然而然地蕴藏其中。在老师的眼里,最美的风景毫无疑问就是孩子们纯真的面孔,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们童真的声音喊出的那声“老师,您好”。该视频以简洁有力的画面与旁白道出教师的人生价值真谛,同时也很具有细节张力。视频传达的理念众所周知,但在视频中却再一次得到深化,那就是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文明的传承者,付出最多,也最幸福,对于全社会来讲,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做到立德树人。

《传递》聚焦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老师。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无需多言,该视频并未正面表现张桂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而是采用经过“怀旧化”照片、背影、“有声无人”等虚化处理,表达出一种历经沧桑、岁月易逝令人感动和忧伤的情绪,张桂梅老师奉献一生,已然“朝为青丝暮成雪”,那么谁来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这样一来,她的学生的“归来”便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同时也凸显了该视频“传递”的主题。也就是说,该视频在短短一分半钟内讲述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故事,张桂梅老师一生致力于帮助山区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她的学生周云丽在成功走出大山上完大学后毅然选择回到华坪母校,和她的老师一起继续帮助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张桂梅点亮的不仅是大山里的孩子对于外面世界的梦想,更向她的学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教育奉献精神,也让我们“读懂了你,便选择了归来”。

《尊师重教》以古今名师串起“师道”精神,无论是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老师奉献精神的要求,韩愈“传道、授业、解惑”对老师职责的界定,无论是荀子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对教师地位的尊崇,还是陶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现代教师学识和道德的双重标准,以及当代的张桂梅、黄大年、张玉滚、吴蓉瑾、刘芳等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新时代的教师树立的新标杆,都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伟大传统和未来走向,视频以“靠近您”“尊重您”“追随您”三个关键词领衔全篇,表达了一种延绵不绝的“师道”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升华了新时代“尊师重教”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全媒体时代,“微视频”、短视频形式更容易获得受众青睐。在教师节的时间节点上推出这样的微视频,更容易获得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度共鸣,让这种形式占据传播空间以及用户终端,对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 2022-09-22 【杂 谈】 2 2 甘肃日报 c41866.html 1 系列微视频聚焦“师道”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