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源
直到很久以后,我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那天傍晚看见西关的情景。当那场在天靖山遇到的暴风雨才刚停歇时,西关古城的灯火正徐徐点燃。
天水的西关古城,从天靖山西边,一直延伸到西北的伏羲城,又从那里绕一个大圈,穿过耤河的林荫道,原回到天靖山麓的古刹玉泉观。
我看见西关时,正站在玉泉观“人间天上”牌坊下。站一个制高点看西关,西关的巷道是壮观的景象,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房屋和街道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把空白填满。夜幕拉下来时,西关的灯亮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西关的巷道了。那暗看上去有些波涛汹涌,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西关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了,一托便是几百年。西关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也是几百年。
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样。最先跳出来的是街巷房顶的屋脊,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砖砌覆瓦的脊是细雕细做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木楼的廊檐也出来了,挂着衣衫,滞着不动,像画上的衣衫;再接着,山墙上的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第一缕阳光在山墙上,几乎是绚烂的,这时候,巷底的水泥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巷要比前巷的雾更重一些。老屋上翻新的落地长窗上也折出了光。这是比较锐利的一笔,带有揭开帷幕,划开夜与昼的意思。雾终被阳光驱散了,什么都加重了颜色,绿苔原来是黑的,窗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山墙的裂缝里倒长出绿色的草,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了灰鸽。
西关的巷道看似形形种种,声色各异。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那种垂花门、垂莲柱是西关巷道里最有气势的一种,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一旦开门进去,院子是浅的,厅房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的临了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
西关也有精致活泼的院子,赵家大院有镂空雕花的木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石榴树伸出墙外来,锁不住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门上挂着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栏的,有着尖锐的角,院子围在房中央。
巷道也是有防范的,墙是厚重的土墙,隔着音,鸡犬声不相闻的。但这防范也是有规有矩的防范,保护的是做人的自在。西关崔家巷的一座院子,正厅前伸出抱厦,走进时整座建筑神态庄重中颇有一股儒雅的宋风。西关巷道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它们表面上是袒露的,实际上却神秘莫测,有着曲折的内心。
黄昏时分,鸽群盘桓在西关上空,寻找着各自的巢。屋脊连绵起伏,站在制高点上看,无边无际。它们如水漫流,见缝就钻,看上去有些乱,实际上却是错落有致。它们又辽阔又密实,有些像夏收的麦田,还有些像原始森林。它们实在是极美丽的景象。
西关的巷道是温润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一棵生长在西关的古槐,朝四个方向盛开自己。在一朵槐花的盛开里,西关人生活多年。那朵开过头顶的花,覆盖了整个巷口。那些走得最远的人,远远地落在一朵飘飞的槐花后面。它不住地回头,看见和自己生存在同一片巷子的那些人,和自己一样,被一场一场的风吹远……
西关巷道里晾衣绳上的衣物,带着情绪的味道;花盆里栽的绣球花、石榴花和青葱青蒜,也是情绪的性质;那沟壑般的巷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板拼的。两种巷底的脚步声也是两种,前种是清脆响亮,后种却是吃进去,闷在肚里;前种说的是客套话,后种是肺腑之言,都是每日里免不了要说的家常话。
太阳是在午后三点的时候才照进来,夕阳落得也快。这一点阳光给它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墙是黄黄的,面上的粗粝都凸显起来,沙沙的一层。
西关巷道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它不似云水激荡,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烟火气。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流动着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东西,琐琐细细,聚沙也能成塔。是带着点历史的沉寂,带着野史传说的那种。
传说是西关巷道的又一景观,它几乎是可视可见的,是从巷口的呱呱面皮摊到大门口豆浆油条的热火气里流露出来的。这些虽然算不上壮阔的历史,却也有着时间的形态,是循序渐进有因有果的。这些传说是贴肤贴肉的。在城市灯光辉煌的时候,巷道里通常只在拐角上有一盏灯,带着最寻常的铁罩,灯光昏昏黄黄,下面有一些烟雾般的东西滋生和蔓延,这就是酝酿传说的时候。
西关的太阳从屋顶上喷薄而出,坎坎坷坷,光是打折的光,这是由无数细碎集合而成的壮观,是由无数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阳光不能完全照射进来,于是不断地可以看到剪影,有飞檐的剪影,有高墙的剪影,有槐树的剪影,还有一城人怀抱希望、热热乎乎地生活着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