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天气明显炎热起来。前些天,我回去看母亲,发现她拿着一把旧蒲扇,坐在门前跟邻居聊天,手中的扇子不时摇动几下。
扇子是夏令必备之物。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且面积大,可扇风取凉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俗话“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道出了炎夏之时扇子对人们的重要性。
扇子最早称“翣”,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而使用,所以又叫“仪仗扇”。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渐渐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转变为具有纳凉、娱乐、欣赏等功用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扇子主要材料有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他如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制成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其种类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团扇、折扇、绢宫扇、泥金扇、黑纸扇、檀香扇等。中国一向有装饰日常器物的传统,一把普通的扇子,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就能变成美观实用的艺术品,身价百倍。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与扇子结缘,其中有一则巧用扇子“助人”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民间传说他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一个炎夏的傍晚,访友归来,见一位老妇人在桥头摆摊卖扇。老妇人衣着破旧,神情沮丧,一问才知是扇子卖不出去。王羲之有心帮她,便从附近的店铺借来笔墨给每把扇子题了字。老妇人很不高兴,王羲之告诉她,只要说这是王羲之的字,扇子可卖百钱。老妇人照他说的去卖,果然人人都抢着买。
我收藏扇子已有十年,共收藏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扇子一百多把,最珍贵的是一把银鎏金花丝烧蓝扇。其为圆形,高33厘米,直径21厘米,重321克。这把扇子制作于清代,材质为纯银鎏金,扇面施以花丝工艺和烧蓝工艺,只见繁复交错的黄色花丝上镶嵌着两株梅树,树上有的梅花正娇艳盛开,有的打着花骨朵儿,一只羽翼丰满的喜鹊栖息在梅枝上,它微微昂着头,眼睛灵活地转动着,似乎要从扇子上飞出来。扇子的边框和扇柄上镶嵌着珍珠、红宝石、青金石等珍贵材质,使这把扇子显得古香古色、富丽堂皇。
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银珐琅,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虽然家里有电扇、空调,但每到夏天,我总会把这把银鎏金花丝烧蓝扇拿出来使用。其纤细明亮的银丝、惟妙惟肖的图案、精湛优雅的工艺,常常让我忘了炎热,忘了烦忧。 (胡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