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寨芳
我们村子叫桥子下,顾名思义,桥下面的村子。然而,桥子下没桥。
据说,从前村子就在一座桥的下面,可我一直都没见过这座桥。后来翻阅地方志,知道离村子3公里路的地方曾经有过一座铁索桥,是当地商贾下四川的必由之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塌损,直至清顺治时期重修。我曾循着史料记述的轨迹寻找,就在今天的那坡里村对面找到了一块石碑,记载着清顺治年间重建铁索桥的前因后果,也算我为村名的得来找到了依据。村间老人们讲,他们听老人们说,村子的土地顺着河谷有20里长,“上至铁索桥,下止绺子河”,只有桥子下一个村庄。我也顺着河谷从铁索桥向下游走过20里路,出现的河段被峭壁悬崖夹击得喘不过气来,就像飘散的一绺长发。不同的是途经五个村庄,而我们村子已被夹在最中间了。
有河必有桥。桥子下在渭河支流大南河上游的马坞河畔,可别小看这条宽不过10米,深度只能没膝的小河,它可从西秦岭北坡的纵横沟壑间奔涌而来,每年夏、秋之际,雨季来临,四沟八岔的山洪均注入其中,河水暴涨时,它的汹涌之势能够拔树木,毁良田,阻交通。
临水而居的农人们,免不了要与河水打交道,对面山坡上有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树林和草场。人们要侍弄土地,放牧牛羊,天天得渡河劳作。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河远,桥就成了河面必不可缺的风景。就说这20里河谷吧,各村都有着渡河所需的桥,又各不相同。有搭石,有在河面横上两根木头晃晃悠悠为桥的,最讲究的一处是两根钢轨上铺了木板的。桥们最忙碌的时节在夏天和秋天收庄稼的时候,麦子们躺在农人的背上,颤巍巍从桥上走过,当然也有被失脚落入水中的,主要是过搭石,一脚踏不稳妥,就落水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紧走搭石慢走桥。这里的桥又说的是独木桥,在马坞河上也常常看到,如果你要到河对面去劳作,又不想绕道去走桥,便在就近河面较窄处横一根木头,成独木桥,活儿干完再撤掉。
就这样的简易桥,也是不会长久的,几乎年年都要重新搭建。一场大暴雨,凶猛的河水就肆意横行,搬走搭石,卷走木头桥。也出现过村民们在洪水中打捞木桥的英勇场景,往往是下游村子里的人把上游村子的桥从洪水中夺了来,再送给上游的村子。
2015年,桥子下上游一公里之处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桥面宽度6米,护栏是水泥预制块砌的,图案美观大方,装饰得很讲究。桥头还附带着修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摆放着石桌石凳,成了村子里最为热闹的地方。农忙时节,小四轮、三轮车、微耕机从桥上来回穿梭,运载着收获,播种着希望。清晨,人们赶着牛羊去放牧,河那边的草场肥美,牛儿羊儿们拥拥挤挤,踩得桥面噔噔响,和“哞哞”“咩咩”的叫声混合成独有的交响曲,在河水的哗哗流淌声中飘荡;傍晚,山村炊烟袅袅,牧归的哨鞭在夕阳中脆脆地响,下地的人们走过桥面,享受着道路村村通至田间地头的便利;晚上,村里的大妈、小媳妇们来到桥头广场,放开拉杆式音箱,扭起秧歌,跳起广场舞。两年后,村里又安装了路灯,是太阳能光板的那种,每晚7点准时亮起来,这广场就更为热闹了,烧烤摊也摆起来了,象棋桌也有了。更为重要的是桥子下这个村名也名副其实了。
2018年,离桥子下村3公里处,那块清代桥头石碑的对面滩头,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规划整齐,村容美观,把一个叫高堡子的自然村整村从山上搬迁了进去。各户庭院、巷道硬化,水井就在院子里,厨房、卫生间设计得和城里楼房的一样,还在院子里设计了庄户人家饲养猪鸡鸭的棚子。搬迁户搬得开心,生活得幸福。从山上泥土房搬迁住进新农村的马家大爷和我闲聊时说:“我老汉活82岁了,生了一儿一女,孙子都念高中着呢。一辈子住在高堡子,三代人就那么几间土房,给娃娃们啥也没做下。共产党好啊,一心为民众!我给娃娃们说,务农的好好务农,在外务工的好好务工,念书的好好念书。要心存感恩,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绝不能在小康路上拖后腿。”
在修建新村的同时,乡政府在铁索桥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水泥桥,村民们叫它幸福桥。幸福桥和过境的省级公路相接,过桥就是新村村口。左拐是滨河路,垂柳依依,月季绽放。路旁宽敞的广场上篮球架、健身器材俱全,村民们从路到广场清扫得干干净净,临河的风清新地吹着,让人心旷神怡。桥头右边,是突兀拔起的鸡峰山,似雄鸡唱晓,鸡冠顶是几株苍翠的油松。崖壁间的丁香花开的时候,就连山脚的溪水都浸着淡淡的幽香。这条溪水现在也被装饰成了景观,回廊曲折,仿木质拱形观光桥横跨腰间,和马坞河上的大桥相对视,把古桥遗址装点得美丽妖娆。油菜花开的时节,招徕着游人们赏油菜花,探访古索桥遗址,村民们也正思量着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增加收入呢。
随着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名副其实的桥子下村,现在村子之上有了两座桥,不管河水涨多高,都能够安然无恙,人们不再为渡河劳作而担忧了。
我们村子叫桥子下,顾名思义,桥下面的村子。确切地讲,就是幸福桥下面的村子。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们安居乐业,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收入,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