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曹立萍
6月9日上午,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我省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就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国家33条中有很多促投资的措施,甘肃在抢抓政策机遇、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都有哪些考虑?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布人陶正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很多抢抓机遇、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53条中与投资直接相关的措施有17条,占到了近三分之一。
(一)踢出“临门一脚”,推动一批我省期盼多年的重大项目尽快上马实施。我省论证多年、期盼多年的白龙江引水、平庆铁路、兰张三四线武威至张掖段、陇电入鲁、新能源基地、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迎来重大利好。我们将全面加强衔接争取力度、加快各项前期工作,全力踢出“临门一脚”,推动这些重大项目年内尽早落地实施。
(二)加强“要素保障”,为项目加快建设保驾护航。一是进一步加大专项债券谋划争取。二是主动服务,发挥政银企桥梁作用。三是盘活存量资产,为项目建设引入“源头活水”。
(三)关注“获得感”,助力群众分享发展红利。一是加快补齐短板,让城乡更美丽;二是加强生态建设,让环境更宜居;三是助力群众增收,让更多的项目建设资金进入群众“口袋”。
(四)改善“投资环境”,让甘肃成为投资的热土。
记者:我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第一条就是全力推进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请问财政在强化资金保障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财政厅副厅长赵鹏:增值税留抵退税,退给企业的是真金白银,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这项政策的落地落实资金保障尤为关键。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多措并举强化资金保障,确保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及时享受退税政策红利。
一是全力补齐各级退税需求。省级财政坚持财力下沉,下达市县167.14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重点向财政困难县区和退税负担较重地区倾斜。
二是及时调度强化库款保障。截至目前,已按照提前调拨、滚动清算方式,专项调拨市县退税减税降费库款168.2亿元,能够满足市县退税资金需求。
三是加强统筹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对传统行业分布相对集中、退税任务较重地区予以重点关注,在确保留抵退税资金及时退付的同时,确保基层“三保”支出得到足额保障。
记者:今年以来金融如何助力稳企纾困?下一步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在稳经济、保市场主体方面还有哪些工作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副行长束华: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将积极担当作为,稳存量、扩增量、降成本、促改革,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及时精准惠及受困的群体和重点领域,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一是着力保持信贷稳定增长,稳存量、强信心。激励引导金融机构紧抓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主体,扎实做好项目培育,增加贷款投放,延长贷款期限,切实加大对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着力强化受疫情影响群体的金融支持,保民生、解民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到困难的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三是着力推动减费让利,降成本、惠实体。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带动企业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严格落实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降低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等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四是着力加强融资对接,疏堵点、促落地。通过“一企一策”和“批量化对接”等方式,打通货币政策工具到实体、到项目、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当前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如何稳住工业经济的基本盘?
省工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陶英平:进入5月份以来,受宏观环境变化和疫情冲击,以及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运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稳运行压力巨大,稳增长形势严峻。
省工信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坚定不移实施强工业行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服务保障机制,着力化解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三是全力做好电力电煤保供,确保全年新能源并网1476万千瓦,力争全省总发电量2077亿千瓦,坚决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四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动1023项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建设,今年完成投资880亿元以上;五是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聚焦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谋划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70项,总投资806亿元,今年完成投资200亿元。六是推动规下企业转规上,今年力争新增规上企业300户以上,确保中小企业对全省工业经济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七是抓重点行业、企业、市州。抓行业就是做好煤炭增供和电力增发;抓企业就是支持兰州石化、兰州烟草、长庆油田等重点企业争取调增生产指标,优化排产计划,稳产增产;抓市州就是督促兰州、庆阳、天水等“大块头”市州进一步挖潜增效,弥补差距;八是强化协调服务,全力以赴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九是落实好国家和省上出台的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记者:请问商贸流通行业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永洪: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研究细化具体措施20条,主要内容是:
在促消费方面,稳定增加大宗消费;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加快提升城乡消费;引导电商消费提质;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在稳外贸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强化开放平台外贸支撑;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在强招商引资方面,创新举办第28届兰洽会;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在优服务方面,建立“一对一”联系机制;建立纾企解困台账;加强信贷融资支持。
记者:此次一揽子措施中提出了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请问是出于什么考虑?具体是怎么计划的?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玲房:甘肃超过50%的国土面积位于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2.07万处,居全国第四位,受威胁人口243.27万人。必须采取避险搬迁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威胁和发展受限问题,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主要有六种搬迁类型,分别是地质灾害威胁区搬迁、河湖管理范围搬迁、地震灾害危险区搬迁、生态敏感区搬迁、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搬迁、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搬迁。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6.43万户、103.95万人。搬迁工作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为2022年至2026年,计划搬迁12.98万户、51.14万人,2022年度避险搬迁任务为4万户;在评估总结一期搬迁工作基础上,适时启动二期搬迁工作,计划搬迁13.45万户、52.81万人。安置方式主要有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二种方式,以集中安置为主。
记者:《实施方案》中提到,落实对一定排量以下乘用车减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这对想购买乘用车的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利好的消息,请介绍一下具体的减征政策。
省税务局二级巡视员赵俊杰:为了促进汽车消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税务总局5月31日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给消费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记者:此次我省出台的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人社部门在助力企业纾困、稳住就业岗位方面有哪些政策?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好这些政策?
省人社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刘诚:今年以来,我省在着力助企纾困、稳岗保就业方面主要出台了以下几项政策:一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按照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计算,大型企业返还50%,中小微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按90%返还。二是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累计出现1个(含)以上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市(州)、县(区),因疫情严重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所有参保企业以及未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和公路水路铁路运输5个特困行业企业,按每名职工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三是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按每人15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记者: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省文旅厅在加大“引客入甘”力度,刺激旅游消费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省文旅厅副厅长田学功:最近省文旅厅积极落实有关政策,促进“引客入甘”,推动文旅复苏发展。一是政企合力开通执飞省内首条旅游串飞航线。牵头联合张掖、庆阳、敦煌市政府与浙江长龙航空合作,共同推动“兰州=张掖=敦煌、兰州=庆阳”旅游串飞航线于4月28日落地实施,着力破解了甘肃旅游“点多线长”“旅长游短”“快进慢游”瓶颈。二是整合发布省内游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广大游客走出家门健康安全有序出游,精准有序促进文旅消费稳步恢复。三是落实省内外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补贴资金,充分调动省内外旅行社和相关文旅企业开拓重点客源市场、做好“引客入甘”工作的积极性。
记者: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省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2022年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纾困减负”专项行动,请介绍一下专项行动的具体内容和工作进展情况。
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吉永锋: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涉企违规收费治理力度,推动各项减费降费政策落地落实。一是聚焦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收费,遏制利用行政权力乱收费行为;二是聚焦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机构收费,杜绝借助行政权影响力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行为;三是聚焦交通物流领域收费,促进国际国内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四是聚焦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收费,规范自然垄断行业收费行为;五是聚焦金融领域收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记者:此次出台的我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中,有一条是“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租金”,请问省属国有企业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张福林:在此次我省一揽子政策中,今年省属国有企业房租减免政策具体为:对承租省属国有企业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实施房租减免,具体对2022年位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减免6个月租金,对位于其他地区的减免3个月租金。截至目前,省属国有企业已为1546户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3532.52万元。
记者:请问交通运输部门在稳住经济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石华雄:根据《实施方案》中“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要求,我们将在完成年初确定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目标基础上,自我加压,跳起摘桃,赶超进位,争取更好的成绩。
第一,全力以赴抓重点项目,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实施。第二,用心用力保民生工程,确保完成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0座,实施村道安防工程3000公里。第三,多措并举保物流畅通,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记者:请问在《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中关于推进我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环评工作是如何安排部署的?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连兵: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完善省列重大项目环评管理台账,建立与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商务、能源等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跟踪调度,准确掌握项目基本信息和环评编制及审批进展情况。
为加快项目环评审批,省生态环境厅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时限压缩至20(7)个工作日。积极协调推进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等部审重大水利工程环评审批工作。针对《实施方案》中涉及的抽水蓄能电站、黄河甘肃段河道防洪治理等其他重大水利工程,省生态环境厅将积极做好环评审批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进度,争取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记者:我省今年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省农业农村厅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好“三农”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会同省财政厅及时下达各类支持粮食生产的财政资金共计53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二是积极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目前,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920万亩,占4005万亩计划任务的98%。三是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投入中央及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3亿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6.3万台。四是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至2021年已整治350万亩,截至去年底仍有撂荒地200万亩左右,计划用2年的时间将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安排我省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60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争取并落实中央和省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42.78亿元,中央和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15.22亿元。下一步,将在继续抓好现有粮食生产政策落实和全力实施好已下达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指导各地及时开展小麦机收,确保颗粒归仓,加强夏种夏管和农业防灾减灾,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记者:我省如何科学有序实施疫情防控?
省卫健委一级巡视员陈明: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恢复,我省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6月7日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调整省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的通知》,严格分类实施精准管控。对有疫情省份来(返)甘人员,全部在“第一落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对高风险区所在县区(包含未划定风险区域但发生10例以上本土感染者的县区)来(返)甘人员,实行“7+7”(即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隔离)管控措施;对中风险区所在县区(包含未划定风险区域但发生5例以上本土感染者的县区)来(返)甘人员,实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上门核酸检测不少于3次);对有疫情省份的低风险区来(返)甘人员(包括行程卡带*人员),即采即走即追;没有疫情省份的低风险区来(返)甘人员(包括行程卡带*人员),有序通行。
记者: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发展工程,在助力全省稳经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请您谈一谈,今年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为落实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省住建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杨福波:今年,全省计划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99个,惠及群众15.72万户,计划总投资73亿元。目前,我省已争取落实中央补助资金13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1.485亿元,争取第一批政府专项债券4.724亿元。各地按照改造方案,正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已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时,历年结转在建项目105个,年度累计新增投资11.96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调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三季度全面开工建设。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注重补齐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短板,高度重视保障“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便利需求,同步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