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城事】

跨越千里 为生命接力

——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达4.5万余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日前,甘肃张掖的金德明成功捐献了3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千里之外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种子”。

金德明是我省第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目前,中华骨髓库有311万余名志愿者,实现捐献13049人。甘肃省分库自2002年建成以来,捐献志愿者已达4.5万余人。

终于等到你

金德明今年28岁,他曾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能够帮助血液病患者后,2018年,金德明毅然留下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去年6月,甘肃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到金德明,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

“这么小概率的事情竟然让我碰到了。想到我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我特别激动!”金德明说,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他没有丝毫犹豫便答应了,“救一个生命,就是给一个家庭希望,必须同意!”

金德明是家里的顶梁柱,父母需要人照顾,妻子作为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特别忙碌,儿子正在上幼儿园,需要父母陪伴……然而,在金德明和妻子看来,所有的困难都能克服,救人要紧。

“善良淳朴的父母,教育我们从小要乐于助人。妻子在医院工作,遇到病人需要帮助时,从来都是义不容辞。儿子年幼,我要用实际行动做他的榜样,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金德明说,捐献之前最怕父母担心,他和妻子决定暂时瞒着父母,等捐献结束后再告诉他们。金德明将儿子交给老人照看,自己前往兰州捐献造血干细胞。

得知他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单位很快批准了他的请假申请,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华骨髓库专差无法在采集医院完成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交接。经过省红十字会与铁路运输部门协调,最终确定在兰州西站高铁站台上进行“生命种子”的交接,方便运送专差用最短的时间返回目的地。

4月12日13时33分,高铁抵达兰州西站,在多方配合下,迅速完成所有交接手续。14时10分,交接人员顺利登上返回的列车。当晚23时19分,来自千里之外的生命种子成功输到患者体内,完成了跨越千里的爱心传递。

“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缘分,从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如果有机会,我还会义无反顾地去捐献。”金德明说。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金德明接到初配成功电话的当天,他的妻子也留下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感恩遇见你

周末的早晨,在兰州市东岗东路的一处家属院,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在屋子里看书画画。

男孩名叫王梓骅,今年16岁,这是他重获新生的第8年。

4岁那年,王梓骅查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后又被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8岁转为白血病。小梓骅的母亲梁琰拿着各种检查单,带着孩子奔走于省内各大医院。

为救治孩子,梁琰的丈夫留在兰州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里,她只身一人带着王梓骅前往北京、天津等地求医。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竭尽全力!”在经过无数次的迷茫与等待后,终于,王梓骅与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配型成功。然而,就在梓骅准备实施移植手术前,因为各种原因,志愿者无法进行捐献……“那一刻,简直如五雷轰顶,刚刚看到希望却又瞬间破灭了。”

幸运的是,梓骅与另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配型成功。

2014年4月,这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种子”,让8岁的王梓骅的生命得以延续。

尽管移植后,王梓骅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但最终,他顽强地“闯”了过来。如今的王梓骅,已经和普通孩子一样在学校就读。“孩子体质差,比同龄孩子瘦得多,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格外照顾,老师经常鼓励梓骅跟同学们一起做运动,增强体质……”梁琰看着儿子,眼里满是疼爱。

王梓骅喜欢打架子鼓,梁琰便每周带他去上课,锻炼他的手部活动能力。

8年来,梁琰无数次想起为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她一直心存感激:“我们只知道对方是一个年轻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在哪里,但在心里,他永远是我们的亲人。”

还有许多像王梓骅一样的家庭,他们遭遇不幸,但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爱心种子”,生命得以延续和重生。

期待更多的你

今年39岁的张雯娟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一名老师,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也是我省首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

2004年,刚刚进入校园的张雯娟报名参加了“中华医学骨髓库”采样活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06年,她和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为远在北京的患者献出了造血干细胞,为他人的生命续航。

“当年接到甘肃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时,我有点不敢相信,因为非血缘人群中配型相合率非常低,通常配型相合率仅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张雯娟说,“能有机会挽救别人的生命,我觉得非常幸运。”

张雯娟当时的体重只有88斤,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了不适,“我一直给自己打气,默默鼓励自己,最终顺利完成了采集”。

2009年毕业后,张雯娟留校任职,从学生成长为老师,从课桌走上讲台,但她的责任和爱心一直没有改变。

如今,张雯娟还担任甘肃中医药大学“爱心社”的指导老师。经常有学生来咨询她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没有影响,如何与父母沟通征求父母的同意……张雯娟都会耐心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更多的认识。在张雯娟的鼓励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记者从省红十字会获悉,去年,全省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15人,最终有6人实施捐献。

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高霄华说,一些留样志愿者在接到中华骨髓库甘肃省分库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后,思前想后最终放弃了捐献。“配型相合后反悔,对患者和家庭无疑是二次伤害。”

“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没有大的区别,对人体没有伤害。”金德明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为世界增添更多温暖。

--> 2022-06-09 ——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达4.5万余人 【城事】 1 1 甘肃日报 content_3675.html 1 跨越千里 为生命接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