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创作谈】

一豆灯火 微光灼热

朱艳君

拿到《一豆灯火——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传承人口述实录》成书的那天,我伸手抚摸着“一豆灯火”四个字,指尖又传来那种温软的感觉,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六年前……

2016年的春节,环县的天蓝得通透。离县城不远处一方砖砌的窑洞里,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勤政,戴着老花镜雕刻着皮影娃娃。我不由得惊叹于那俊俏的造型、精细的镌刻和纯正绚丽的色彩。刀刻间,一招一式于须眉间传神,雕龙的金殿、刻虎的帅帐、拿着大刀的关公、轻拈胡须的姜太公,一方牛皮的世界里刻尽戏中百态。我把手放在被当地人亲切地叫做“牛皮娃娃”的影人上,第一次触摸未及上色的白皮子,摩挲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与此同时,指尖传来一阵萌动,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拉扯着我不断向前。

春节,正赶上唱道情皮影戏的档口。我坐在一户农家的炕头,第一次看道情皮影戏。庆阳皮影的“用武之地”,俗称“亮子”,用长方形木框,绷上薄绵柔韧的白纸或布制成。炮声一响,鼓点便起,只见“亮子”上飘来一朵云,由远至近铺展开来,在昏黄的灯影下,有一种扑面而至的统摄。随即,一声浑厚高亢的叫板,丝竹、锣鼓一起上阵,煞是热闹。“天官”说尽吉祥话,正戏开场了!且看精致的皮影人儿翻滚跳挪,一忽儿纵马飞奔,一忽儿跺脚呐喊,众人一齐助威“嘛簧”,黄土大塬的豪放酣畅扑面而来。热闹处,突然悠悠长长的一句,似痛苦时的低吟,幽怨哀婉。真可谓一腔三折,一唱三叹,整台戏被五个人耍闹得异常红火!

也是从那晚起,道情粗犷婉转的唱腔,影人栩栩如生的演绎,让我走进了环县道情皮影的世界。

后来,一次次去陇东、去环县,找寻着道情皮影的踪迹。暖阳下的黄土塬独特的色彩,沟沟峁峁传唱的道情,“亮子”前不离不弃的人们,以及“亮子”背后的那“一豆灯火”……六年了,关于这“一豆灯火”的记忆不断叠加。

冬日清晨,一个如骨碟大的羊肉包子带着暄腾的热气,扑面而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看对面崖上的窑洞,及至近前,每一孔窑都是年月的堆积;偎在炕沿,一句浑厚又苍凉的叫板,让人立即遁入咫尺白幕间,登台拜将、疆场厮杀,都是粗声大气的农人,放开喉咙一通宣泄,窑洞里有如一阵惊雷滚过;天麻麻黑,乡邻围坐在戏台前,一唱众和,再抖一嗓子嘛簧过过瘾;一本本戏文,烂了,破了,再一次次重新抄写、补缺,圈圈点点的笔墨印记,斑斑驳驳的岁月侵蚀;一个个影人,忽而抬手踢腿,忽而耸肩摇头,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逐渐淡出“亮子”……

我常常站在黄土大塬,想象着那曲曲弯弯的一道道山梁上,皮影戏班的身影夏走三伏、冬走三九,只为那些翘首企盼的乡邻;我静静地伫立在戏台前,“亮子”上影人翻飞,在同一片星空下,吼着黄土地的神韵;我穿梭在简易的戏棚里,在一道“亮子”间,忽而戏里,忽而戏外,每一次,都仿佛在与艺人、与老皮影进行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跟了许多班子,听了许多曲子,认识了很多艺人。越来越觉得那“一豆灯火”,就是道情皮影的写照。

“一豆灯火”,能让一孔窑洞热闹起来。“亮子”一展,板鼓一响,乡亲们放下纷繁的日子,跟着牛皮灯影子怀古叹今。

2020年开春,都培信离世;盛夏,史呈林与世长辞。书中共记录了11位传承人,2位传承人生命的灯盏已然熄灭,他们终是没能等到这本书的出版。静寂的深夜,我常常打开采访时的录音,一次次听艺人们畅谈;翻开照片,触摸曾经的记忆,仿佛又跟着他们走了一遍从艺之路。一起打开尘封的戏箱,拿起那些染尘的皮影,抖落的是满满的沧桑,内心总是被感动充盈。生命的灯盏会熄灭,但是他们留下的艺术灯盏埋在了那片土地上。

手捧《一豆灯火——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传承人口述实录》,我要向环县道情皮影艺术传承人深深地致敬!正是他们的智慧、勤勉与坚持,才使得环县道情皮影得以传承。

一豆灯火,微弱,但是灼热;微弱,但是灿烂;微弱,但是恒久。

--> 2022-06-02 【创作谈】 1 1 甘肃日报 content_3247.html 1 一豆灯火 微光灼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