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甘肃教育重点工作巡礼】 深耕职教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以特色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2023年08月15日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全貌。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与长庆钻井总公司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张武德 白旭宁

今年,庆阳职业技术学院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近三年来,学院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校园、首批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全省邮政快递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全省职业技能等级社会评价认定机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等称号。骄人的成绩并非一日可成,需久久为功。

近年来,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庆阳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扎根陇东、服务陇原,聚焦我省“四强”行动,主动服务庆阳“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发展战略和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暨“东数西算”工程,加快落实“技能甘肃”建设任务,全力打造“技能庆阳”,抢抓“东数西算”机遇,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不断改革创新,助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庆阳职院,党建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立德树人成效日益彰显,教学改革亮点纷呈,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产教融合发展迈向深入,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更加凸显,学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在走出一条以“党建领航、文化浸润、德育润心、专业主导、产教融合、多方保障”的特色办学之路。

党建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学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年来,学院始终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将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创建以“支部建在系上,党员驻在班上,服务跟到事上,思政做到心上,人才抓到手上,就业送到岗上”为特色的党建品牌,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党建引领。

同时,各教学单位党支部持续开展党建先锋品牌创建,不断晋星创优;开展党员驻班行动和“1+1”关爱行动,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班级管理效能;在重大活动、重要事项、重点工作中锻炼提升党员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聚焦学生烦心焦虑事项,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大学生办事大厅,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课堂、活动、资助、关爱等多种载体育人,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党员干部要德技兼修,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晋位争先,走在前、干在先,人人争模范、个个树旗帜,做德技并优的职教先锋;关心学生就业,开展党员干部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对帮扶,做好职教生涯规划,开展岗位咨询,护送学生到岗实习,助力每一名学生高质量就业。

今年,为进一步弘扬笃学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院各党支部开展“庆阳大有可为,应当大有作为,关键事在人为”专题研讨,提交的专题论文获全市二等奖。举办“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与庆阳林校、西峰职专、庆阳市总工会等单位开展“好读书、读好书”交流分享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爱读书、读好书。与此同时,学院作为首批“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南梁红色研学”党建品牌为引领,打造“红色研学示范基地”,建立“1+4+X”党建矩阵,以党建与教学业务“双融合”为目标,通过“文化先锋”“能源先锋”“机械先锋”“艺术先锋”4个品牌,构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成效日益彰显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学院坚持“成才先成人”教育理念,贯彻“严管即厚爱”教育原则,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浸润、资助关爱、贴心服务等形式多向发力、聚焦靶心,构筑起全员参与、共护成长的育人体系。坚持文化引领、规划先行,结合实际,锚定“红色精神热土、绿色低碳公园、书香气质校园、数字人才智园、健康快乐家园、工匠特色摇篮”六位一体发展愿景,凝心聚力,奋发作为,集聚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院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同频共振,发挥思政育人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劳动技术教育,筑牢学生发展根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勇毅坚韧品格;健全以“党委—党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统领,以“学生工作处—二级系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会—班务会”为主体,以“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团员青年”为关键的多维协同育人体系,提升德育工作成效;持续加强“1+1”结对关爱帮扶行动,通过困难资助和优模奖励,让学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建设更有温度的“爱心职院”;建成“一站式”学生综合服务社区,建设学生办事大厅,畅通学生诉求通道,提供学生便捷服务,方便学生生活办事,建设学生社团小舞台,营造文明温馨环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作为我省首批“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研学基地,开展“南梁精神”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院以深化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线,以教育主题化、管理人文化、班会课程化、活动系列化为教育特色,多维度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此外,学院还举办教职工歌咏比赛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组织2022级学生国防教育及军训,开展第二届主题班会课竞赛、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第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举行2023年春季学期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会及警示教育大会,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推选省级三好学生29人、省级优秀毕业生79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326人次,化解安全风险9次;严格落实各项资助政策,评定、核发各类资助资金630.4335万元;“1+1”结对帮扶32人,与学生谈心谈话300余次;应征入伍44人,其中在校生26人,超额完成上半年征兵任务;团员青年参加“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学习17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15次、“我为同学做件事”“每月一学”系列教育实践活动10次、红色研学实践活动2次;选树和表彰共青团“两红两优”先进典型和集体189个,发展共青团员90名。

教育教学改革亮点纷呈

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且艰辛的过程。近年来,学院紧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学比教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成果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名更重要”的教学理念,大力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着力打造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

学院将基础学科教学部改建为通识教育教学部,加强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历史政治、体育美育等通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厚植学生成长底蕴,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成立通用技术教研室,整合实训教学资源,通过金工实训、通用技术培训,让所有专业学生都学会电工、焊工、钳工、水暖工、建筑工、网络维护的一般操作技能和工具使用,大视野教育,宽口径培训,强化工学结合,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艺,从而拓宽就业渠道。与此同时,学院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以实践锻炼为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贯穿“实践为重、技能为上”的教学原则,一年级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专业技能模拟操作训练,二年级在相关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三年级在实习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业,岗位实战,创立新功。通过“实训、实践、实习、实战”,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为走向社会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院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首轮认定工作。坚持开展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教学比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毕业论文,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坚持深化“三教”改革,持续推进教学内涵建设。根据专业布局调整,成立现代服务系、文化艺术系,改建电子信息工程系为数字信息学院。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性考核比重,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结合,提升实训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严格考风考纪,以考试过程规范化、考试环节精细化、考试试题创新化为标准,促进教风学风的转变。建立健全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修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教材建设、选用流程、教材编写、教材评价和教材监测等细则。

今年,学院承办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甘肃选拔赛和2023年职业院校省级技能大赛中高职会计赛项竞赛组织工作。师生参加2023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3名教师在6个项目中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3个、三等奖8人,获奖率65%,比2022年增长17.4%。55名学生在23个项目中获奖。其中,一等奖4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38个,获奖率44.4%,比2022年增长2.7%。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专业卓越的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依靠力量。只有一流的“良匠之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国工匠和社会栋梁。

近年来,学院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制度,明确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学院按照“优化结构、提升素养、解决存量、推动工作”的目标,分三批对中层干部队伍进行优化调整、轮岗交流,涉及岗位调整27人。其中,交流任职13人,提拔使用8人,兼任党政机构岗位4人,免职2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和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

此外,学院建立“流动岗”外聘教师库,建立严格科学的入库标准。截至目前,入库154人。加强省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制定名师建设任务书,召开专题建设推进会,充分发挥名师带动、示范作用。举办教职工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21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组织申报省级课题18项、全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6名教师加入全省综合评标专家庆阳分库,10名教师加入庆阳市应急局专家库,12名教师加入庆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人分别获得甘肃中华职业教育社“优秀校长”“优秀社员”荣誉称号,1人获得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被推荐参评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新行业新职业持续涌现。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学院以新一轮“双高计划”遴选建设为契机,加快专业设置调整,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全面优化布局结构,着力打造数字信息与智能建造、能源化工与机械制造、教育与现代服务三个专业集群,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大幅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学院整合数字信息学院和建筑工程系相关专业,建设数字信息与智能建造专业群,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群,培养数字经济类人才;整合能源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相关专业,建设能源化工与机械制造专业群,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培养能源机械类人才;整合学前教育系、文化艺术系、体育系、经济管理系和现代服务系相关专业,建设教育与现代服务专业群,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基础专业群,培养教育及现代服务类人才。加快专业群整合建设进程,探索建立专业群—院系—专业三级专业建设管理机制;深化“三教”改革,对接企业行业需求,推进“岗课赛证”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教科研一体化,以教促研、以研助教,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建立“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产教融合发展迈向深入

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在产教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拓展产教融合高度和广度,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和宽度,围绕招生就业、招商引资和扩容提质大力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积极“攀高枝”“结亲家”,外引内联,借力借势,全面加强政校企联动、产学研融合,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探索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共享、多元共赢的办学机制。

学院聚焦产业需求,积极加入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校企产教融合体,推行实习就业一体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完善清晰管用的实习就业工作机制,建立“双创”工作室,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保证学生充分稳定就业;大力开展访企拓岗,引进优质企业共建行业产业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培养,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保障学生高薪体面阳光就业;大力挖掘庆阳职教集团、产教联盟和数字经济职教联盟的合作潜力,积极融入陇东南职业教育发展集群,牵头成立数字信息专业群,发挥好职教联盟联系各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助推学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学院先后与“东数西算”落户知名企业东软教育科技、锐捷网络、百度公司、数算电产业融合(庆阳)研究院及北京新大陆、深圳宝德等公司深入洽谈合作,挂牌成立东软数智产业学院、新大陆物联网产业学院、“东数西算”现代产业学院,筹备深圳宝德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加快推进数字人才培养,吸引学生本地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与长庆油田川庆钻井公司深度合作,设立“长钻班”,建设石油钻探体验式实训室,定期组织石油专业学生赴礼泉实训基地和庆阳采油作业区实践实战,为能源化工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支撑。举行“东数西算”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沙龙活动,承担2023年“东数西算”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技能提升培训项目4期,培训800余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52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475人,“1+X”职业等级证书认定100人。

招生和就业工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招生和就业工作,以提高生源质量、扩大招生规模为目标,院领导带队分片包干,先后深入省内各市州开展招生宣传,取得良好效果,与省内56所中职学校签订五年一贯制联合办学协议。为广泛凝聚合力、实现就业目标,院领导带队赴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新疆等地访企拓岗,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不断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学院2023届毕业生共有3128人,截至8月10日已就业2856人,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91.3%。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先后签订“京英班”“优才班”“紫荆班”“雏鹰班”和“长钻班”等培养协议,开展订单班培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建设年”为抓手,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发展之路,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工作思路,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围绕扩容提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奋发作为、砥砺前进,全面推动学院改革建设和教育教学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