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三个着力点 2023年08月15日       

高春明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我省产业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立足全省实际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持续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举非常之力强工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先进装备制造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产业要加力提速,推进风光电项目、调峰电源建设,提升新能源外送和就地消纳能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大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电池新材料、钢铁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为重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升级。推动生物制药产业量质齐升,做强链主企业,带动全行业快速增长。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实现区域化布局、上下游协同、集群化发展。促进有色冶金产业向高端延伸,始终把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推进基础冶炼向精深加工跃升。加快升级装备制造产业,大力推动石油化工装备、电工电气装备、数控机床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改造,带动产业链加快数字化转型。按照“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积极布局前沿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先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找准功能定位,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实现领导干部包联工业企业全覆盖,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与中东部地区和中央企业建立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大力引进中东部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资本、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配套转移。紧扣园区功能定位招商引资,主动走出去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引进落地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努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开展提升产业链水平攻坚行动,围绕重点产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设计和推进实施,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聚焦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需求,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发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强化产业技术基础。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活力和竞争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着力提高制造业企业“三化”水平。把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作为甘肃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占领产业链高端为目标,通过大力提升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甘肃制造业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在“微笑曲线”前段即技术研发、专利获取上加大投入;在“微笑曲线”中段即产品制造方面保持合理增长;在“微笑曲线”后端即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上持续发力,逐步实现企业“微笑曲线”由中间向两端延伸。强化骨干企业在电子产品、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和数控机床领域的标准引领,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精准对接产品个性化需求,在产业链前端占得先机。建立甘肃省制造业大数据平台,为制造业企业开展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撑。

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着力强化我省流通枢纽功能,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向大循环纵深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内循环的优质原材料供给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提升集聚发展要素、深化经济合作能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多措并举做大外贸总量,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发展。

铆足干劲壮大农业

培育壮大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推进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二是大力强化农业技术装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实施种业发展重点科技专项,加快农业机械关键部件、高效安全肥料农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三是以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龙头,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科技引领推进我省现代农业走上发展快车道。四是着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壮大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加强旱作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提升河西走廊节水戈壁生态农业规模,将有条件的戈壁改造成超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成为特色农产品重要供给基地。加快黄河上游高原生态循环农牧业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促进农牧区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做大做强陇东南现代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山地特色农业。建设智慧农业,壮大“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甘味”品牌影响力,聚焦“土特产”,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加快引进投资者,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

加强种子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做强“农业芯片”。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依托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和育种龙头企业技术力量,促进技术、人才、资金、资源集聚,形成种业创新合力。加快小麦、玉米、蔬菜、中药材等优质专用品种选育,扩大制种面积,建设优质种子基地和种质资源库,提高种子生产保障能力。

构建现代产销体系。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积极探索推进供销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合作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冷链物流、产地直供、生鲜电商等构建“田间—餐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打造便捷高效的农业产业供应链。加快区域性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产地集散市场和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发挥各级各类产业产销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努力形成特色农产品区域产地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仓储物流中心。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落实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发展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健康养老、现代商贸、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休闲等服务业质量。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推动文旅强省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统筹推进文旅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加快推进全域旅游,丰富旅游业态,发展精品旅游景区、主题旅游线路、创意旅游产品,做旺淡季旅游。培育壮大文旅经营主体,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数字文旅建设,加强高水平旅游合作,实现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内通外畅、高效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发展智慧交通。构建以高速铁路为支撑的铁路客运网,加快实施一批骨干项目,建设大能力铁路货运网。统筹推进城市群快速公路网、国道省道干线网、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发展通畅高效的旅游交通,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强化民航基础设施保障,加快兰州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军民合用机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航空货物运输业。

促进通道物流产业高速发展。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着力建设以兰州为中心,辐射西北、沟通西南、连接中西亚、联通东南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铁路货运大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通道。打造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基地。特别要做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主动加强与南方省市及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联系。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空间。设立鼓励融合发展的专项扶持基金,全力支持省内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以及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间的深度融合,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5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融合,促使传统服务产业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把支持制造业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三化”和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多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支持;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订单、仓单、存货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盘活企业存量资金。

加快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我省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农村服务消费的有限性与市场空间的广阔性并存,服务业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集聚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选择以现代服务业为引导的产城一体化模式,以城镇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聚集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优化布局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信息软件、中介、地产、社区等服务业。同时,依托传统服务业市场空间,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推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壮大服务新业态,拓展线上零售、餐饮、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平台,逐步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中心。

作者为省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