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周玉兰 李永萍 田丽媛 闵 媛
阳春三月,走进崆峒,沟壑纵横,层峦叠嶂,黄土高原的绮丽风景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走在崆峒大地,处处呈现着上项目、抓产业、谋发展的喜人景象。一个个重大项目、富民产业在稳步推进中正成为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挺起崆峒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来到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示范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的圈舍内,毛色微红、体型健壮的“平凉红牛”或低头嚼食草料,或站着反刍,养殖户们正信心满满,干得起劲。
“家家户户以牛为业、靠牛维生,广做牛生意是我们当地的传统。”平凉市崆峒区牧丰合作社负责人马孝忠骄傲地介绍说,“平凉红牛”品种基因好、肉质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通常以活牛形式向广东等地销售,在省内外都供不应求。
马孝忠介绍,养殖基地采取土地流转、订单饲草、吸收务工、代购代养代销、入股分红等长效机制,每年能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2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
近年来,平凉红牛产业链大寨乡畜牧产业示范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牧丰合作社经营主体带头致富作用,将养殖户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全区乃至全市红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树立了新标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崆峒区委、区政府将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按照“储牛于户、繁育并举、创牌增效、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全力以赴扩规模、延链条、增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度规模经营,种、养、加、贸一体化的发展路子,201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畜牧大县,列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规划布局。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42家,创建国家、省级标准化养殖场9家,万头养牛乡(镇)4个,牛饲养量24.2万头,存栏量12万头,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
抓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谋产业项目就是谋未来。
去年以来,崆峒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双控”要求,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积极推行全产业链建设,一批新能源项目正在全区“快速上马”。 (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