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2月24日
第10版:阅读

【书评】

雪里已知春信至

振翅欲飞 詹 彦

孔令燕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

在承诺、肯定、信任的背后,惊艳、唯美、行云流水的开幕式背后,智慧、现代、环保的赛场拔地而起的奇迹背后,英姿飒爽、奋勇拼搏的几代冰雪健将的荣光背后,还有其他无数与北京冬奥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与倾情付出。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倾尽心力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之后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弘扬几代中国冰雪健将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为时代生活的记录者,作家的心胸情怀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品质与价值。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中,在身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面前,应该保持敏锐,并付诸行动,自觉担当时代的书写者与记录者。孙晶岩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她关心北京冬奥会为全人类发展进程注入了什么样的积极力量,她关心冬奥会这场文化盛会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什么样的契机,她关心北京冬奥会究竟给赛场所在地的普通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火热生动的生活实践,“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新时代的作家,需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孙晶岩多年的写作实践,就是对人民和生活怀有深厚情感的例证。她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手冻得通红,眉毛、睫毛上都是霜,心里涌起对建设者的敬意与诗情;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多次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地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心之所系,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从行政官员到国际友人、海外华侨,从建筑设计师、视觉艺术家、制冰师到工程建设者、一线工人、服务员,从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到志愿者、基层教师等。对这些采访对象,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孙晶岩走进了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心,使她的作品有着浓烈的情感,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作品通过生动事例和真情实感,写出在北京冬奥的筹备、建设、备战过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代表着中国实力和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是“雪游龙”“雪如意”“冰丝带”“冰立方”等标志性场馆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是代表着世界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科技精英、环保理念的实践者,是冬奥赛场上展现出活力和希望的新时代中国冰雪健将。

(《中国冬奥》,孙晶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2-24 【书评】 1 1 甘肃日报 c300655.html 1 雪里已知春信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