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陈泳
杨崖集村位于会宁县东南部,降水量充沛,气候阴凉。深秋时节,行走在这里的大山里,优美的自然风景让人一改对会宁山区历来干旱贫瘠的印象。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杨崖集村出产的党参和黄芪品质优良,有“古老药谷”之美称。
2017年,天津市和平区与会宁县签订东西部扶贫帮扶协议。随后,由和平区与甘肃省长征药业集团共同出资在杨崖集村建设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自此,这个身处二阴山区的村庄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探索出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送岗上门、就近就地就业”的扶贫模式。
一
发展产业之初,不少群众有顾虑。“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镇、村两级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杨崖集镇镇长袁应军说,“为促进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好处。”
很快,当地党组织在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将土地向公司、合作社、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流转1000余亩,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和平是杨崖集村的精准扶贫户,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还有一个小孙女需要照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发展中药材产业以后,经过镇、村两级干部的反复动员,张和平将家里的22亩土地流转给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老两口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每人每天能挣80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宽裕了。
二
为减轻贫困户负担,长征药业集团向贫困户提供中药材苗木及机械,由贫困户种植管理。这样一来,享受政策扶持的贫困户每亩净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实实在在的收益,调动了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
2019年春节后,村里的精准扶贫户马成军没有像以往一样外出务工,他把家里几亩地全部种上了黄芪和党参。农闲时,马成军就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他笑着说:“药材销路和价格有保障,再加上每个月在车间务工挣钱,一年下来,我能挣4万多元。”
杨崖集村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的工作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进一步壮大了合作社规模。
在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党支部还请来农技人员现场咨询、实地指导,一对一、手把手帮助社员提高农技水平和生产技能。
三
村里有了主导产业,村民就有了就业机会。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扶贫车间联合当地企业运用“企业+农户”的订单保底收购模式,政府为贫困户提供补贴,扶贫车间和企业提供种植技术支撑,并上门保底收购。农民从种到收,没有后顾之忧。就近就地就业,不再是梦想。
在扶贫车间里拣选药材的村民闫儒刚,把家里的15亩土地流转给长征药业集团种药材,土地流转和保底分红每亩能拿到近千元。“在家门口务工,活不累,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更让闫儒刚感到开心的是,他在家里剩余的土地上种药材,化肥、种苗都是长征药业集团免费提供,家里没花一分钱。
截至目前,扶贫车间为当地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贫困户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每人月工资达到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