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静宁县委书记 王晓军 中共静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陈景春
静宁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攻坚任务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强化使命担当,创新实干攻坚,全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6.0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3346人,贫困发生率由35.88%下降至0.78%,22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今年2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坚持高位推进,全体动员抓脱贫。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研判确定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心指导、精心管理、精心保障、精心考评和摸准贫困对象底子、找准致贫返贫原因、选准脱贫致富路子、瞄准精准扶贫目标、定准驻村帮扶措施、用准扶贫开发资源,把精准扶贫与产业开发结合、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与新型城镇化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与建强基层组织结合的“六精六准六结合”工作思路,严格实行“四大片区”作战,压紧压实县级干部包抓责任、相关部门行业责任、乡村组织主体责任和帮扶干部直接责任“四方责任”,推行乡镇工作一周一调度、片区工作一月一督导、片区之间一季一拉练的“六个一”考评机制,高起点站位、高精度谋划、高强度推进脱贫攻坚重点任务落实。全面推行帮产业培育、帮解决难题,扶志与扶智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一户一策一干部,双帮双扶双促进”全员帮扶责任制,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帮扶,帮扶责任人入户结对帮扶,实现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对接贫困户、工作队进驻贫困村“三个全覆盖”,汇聚起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坚持全域覆盖,不落一户强产业。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定位确立“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一元主导、多元增收”产业扶贫思路,制定出台果牛薯等17类种养业奖补办法,精准落实产业奖补资金,推动果品、肉牛、小杂粮等主导产业在贫困村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积极推行创业园、就业园、托管园、合作园和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自养的果园建管、肉牛养殖“四园三养”模式,规模化建设果品种植基地、大型养牛小区,实现了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六个示范区”一体发展。积极推行“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劳动力”的劳务产业助推脱贫模式,通过建立劳务实训基地,创办扶贫车间,培育发展劳务经纪人、带头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坚持务实导向,创新机制建体系。紧紧围绕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建立带贫益贫机制,组建县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和各乡镇产业扶贫公司,每个贫困村建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带贫益贫模式,扶持县内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引导广大贫困户参与特色种养产业开发实现增收。融合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等资金,扶持贫困村发展种养、农机服务、统购统销等产业项目,全面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入股流转土地、果园等方式,农户入股变股民,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的互利共赢。
坚持主体意识,志智双扶激内力。扎实推进精神文化法治扶贫,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大一微”,常态化实施脱贫政策、文明新风、习惯养成、自力更生、感恩奋进“五项教育”。深入开展孝老敬亲、忠厚诚信、勤劳致富、创业自立、庭院洁美“五项评比”和“快乐一座村庄”等综合性文化惠民活动,全面开展“勤劳致富光荣户、自主脱贫光荣户”创评活动,挖掘推广“强扶弱”“师带徒”“富帮穷”“户对户”模式,通过富裕户结对帮扶贫困户,有技能、有发展经验的户结对帮扶致富能力较差的户,促进群众互帮互促、携手发展、共同富裕。
坚持党建统领,凝聚合力促发展。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全领域推进“四抓两整治”,积极推广“支部+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机制和“四链”模式,通过建立产业党组织、扶贫车间联合党支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引导力和带动力。推行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五带五强”工作法,大力培育“三个带头人”,公开考聘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文书,逐步实现“一肩挑”,进一步增强了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按照“五个一批”工作机制和“三个优先”原则,选拔任用交流调整脱贫一线干部,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建功立业,保障了脱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静宁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持决战劲头,巩固提升质效,融合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