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睿君
初秋时节,临夏县各处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产业在变强、群众在变富、乡村在变美……一幅幅脱贫攻坚的壮美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临夏县是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是基本县情。2013年底,全县218个行政村中116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11.4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以“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截至目前,全县“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力推进,扶贫领域作风持续向好,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特色产业
鼓足群众的“钱袋子”
近年来,临夏县将脱贫攻坚和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把高原夏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重点产业来培育。
为了将高原夏菜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临夏县完善“党建+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机制,引进培育百益、海特、成伯等10家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1.5万多亩,集中连片种植各类蔬菜10个品种3万亩,带动散户种植3.26万亩。如今,全县高原夏菜年产量达15.65万吨、产值5亿元,实现了“一亩菜十亩粮”的收益。
每年夏季,临夏县北塬灌区和中部川区的田间地头绿意盎然、热闹非凡,西蓝花、红莴笋、红头葱等蔬菜长势喜人,百余名务工群众不停穿梭忙碌。
当记者见到尹集镇大滩涧村河州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文俊时,他正忙着给务工群众发放工资。“自从种了高原夏菜,合作社的效益连年见涨,群众务工收入每月能达到3000元以上。”张文俊介绍说,“很多群众都因种植高原夏菜而脱贫,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也更足了。”
在发展高原夏菜的基础上,临夏县还努力扩大花椒、啤特果、油桃等特色林果基地规模,全力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已形成“村村都有富民产业、户户都有增收渠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金融支持
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很多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愿望十分强烈,但缺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阻碍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临夏县扶贫办主任包春芳如是说。
对此,临夏县创新“金融+保险”创业担保贷款模式,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千方百计筹措整合资金,做大县级担保平台,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贷”的方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井沟乡大塬顶村群众素有养殖传统,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养殖业在当地没能形成气候。为了支持养殖产业发展,临夏县为大塬顶村136户养殖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44万元,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拿到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后,大塬顶村群众马社累不仅增加肉羊养殖数量,还将羊圈改造成现代化养殖暖棚。他高兴地说:“政府给予我们这么多支持,我们一定要努力加油干,争取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量资金的有效使用,不仅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步伐,还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包春芳说,目前,全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4亿元,很多群众都依靠创业贷款发展起了产业,并在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不仅如此,临夏县还为群众量身打造“2+X”菜单式保险,即为群众购买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农业保险,筑牢群众因意外致贫、返贫的兜底线,提升全县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
全力冲刺
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
通过几年努力,临夏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减贫10.62万人,剩余贫困人口为80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26%。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临夏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瞄准薄弱环节集中发力,从严从细抓过程促工作,紧盯目标提质量保结果,以背水一战的魄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打响了脱贫攻坚“歼灭战”。
针对未脱贫村、未脱贫人口、边缘户和监测户,临夏县扎实开展挂牌作战和“3+1+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推动干部“住户”帮扶,开展乡镇村自查、县级自验,以“过筛子”的方式全面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弱项,确保脱贫质量成色。
“我们坚持抓党建促脱贫,让县乡村三级帮扶干部深入贫困群众家中,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厘米’。”包春芳说,这一做法,不仅加快脱贫攻坚进程,还从根本上转变扶贫工作作风,让干部真正扑下身子为贫困群众干实事。
截至目前,临夏县剩余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稳定达标,边缘人口和监测人口返贫致贫风险全面消除。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建档立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98.52元、3164元,同比增长7.3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