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八月,行进在宁县,董志塬、早胜塬、盘克塬等平展展的黄土塬上,成千上万亩果树颇有阵势,一行行、一排排,像待检阅的方阵士兵,蓬勃舒展的绿叶随风舞动,挂满枝头的苹果青中泛红,透出融融的暖意。
宁县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宁县县委县政府把苹果作为农业首位产业,以工业化思维、现代化理念、标准化方式,蹚出了“全覆盖科学化的规划体系为引领、全链条标准化的生产体系为核心、全网络品牌化的营销体系为支撑、全环节长效化的增收体系为根本、全方位一体化的推进体系为保障”的现代苹果产业之路。
好砧木苗木产“优质果”
早胜塬的广袤原野上,竖立起一根根整齐的水泥立柱,立柱之间拉着一条条钢丝,捆绑着竹竿,一株株苹果树依杆而立,形成一排排整齐的树墙。
“这是栽植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的格架系统,由于矮化自根砧苹果树的主根不发达,果树结果量又大,要用格架系统辅助支撑。”宁县果业局局长范红年解释,“用格架系统栽植的矮化果树,最大的特点,就是当年开花、二年结果、三年丰产、五年盛产。”
依托格架系统,树根部搭建着一条细长的黑色滴灌管,灌孔紧贴根部,喷洒着水肥液;树梢顶上,悬挂着白色防雹纱网,抗击冰雹并防鸟食;树体中间,一条条果枝上下左右被拉展后,轻轻系在铁丝上……一棵棵苹果树被精心呵护。
“拉平枝条,不要弓背!”早胜镇南北村62岁的村民豆菊仙一边拉枝系带,一边像专业工人指导同伴,“矮化果树最高在3.3至3.5米,控制头枝,不让它像乔化果树由着性子往高长。对侧枝要先柔枝、给树‘按摩’、再拉枝,把树打扮成高纺锤树形,让果子都能照上阳光。”
从传统有性繁殖的乔化果树到无性繁殖的自根砧矮化密植果树的演变,成为引领全国苹果产业的一场革命。二者经济效益对比悬殊:1亩乔化果园最多栽植50株果树、产量2.5至3吨;1亩矮化密植砧木果园,可栽植200株果树、产量高达5至8吨!
“四五米的乔化果树,树冠高大,但结的果子少。”良平镇良平村村支书岳保牛指着自家乔化果园,对比合作社矮化果园说,“乔化果树挂果迟、采摘费人工。矮化果树打药、施肥、除草更便于机械化作业与管理。”
育苗是发展苹果产业的重要一环,是宁县苹果“当年开花、二年结果”的关键所在。
走进庆阳海越公司的2000多亩苹果育苗基地,一株株苗子像“克隆”似的,根部是一样的砧木,枝条是一样的高度,侧枝几乎一样的个数……“今年雨水好,瞧这苗木长得多攒劲!”公司育苗区主任王群乐欣喜地说。
好砧木,抗旱、抗寒、抗重茬;好苗木,根系发达、成活率高、结果实好。全县建成庆阳海越、庆阳正洋、甘肃柰源、宁县飞宇等育苗基地4000亩,其中自根砧3500亩,建成种质资源圃、采穗圃230亩,收集B系、G系、M系等砧木和苹果品种1400份,繁育苗木1300万株。
宁县县委县政府以全域理念规划苹果产业,按照适宜栽果区域全覆盖的目标,布局“一核三塬五带”,以西部苹果国际商贸港为核心,在董志塬、早胜塬、盘克塬等三塬建设新庄-长官、焦村-新宁、早胜-中村、良平-米桥、春荣-盘克等5个万亩果带。全县苹果面积达45万亩,其中,矮化密植自根砧果园突破11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矮化密植自根砧苹果基地。
智慧农业种植“绿色果”
宁县县委县政府构建现代苹果生产体系,探索形成以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三高”和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五化”为特点的生产模式。
在庆阳正洋的1.2万亩苹果基地,被分为八个管理区块,每个区块1200亩以上,按照现代智慧农业的标准化、绿色化、专业化生产模式。从水肥一体化灌溉、绿色预防病虫害、机械化生产到土壤温湿度监测等,都建立了园区智慧农业数据传输系统,科学指导生产。
农业生产中,难免遇到自然灾害。今年春季的倒春寒,让我省部分正值花期的果园遭遇霜冻。而宁县焦村镇的苹果基地,果实十分繁密,受霜冻影响似乎并不大。 (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