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8月24日
第07版:甘肃新闻

【抓“六稳” 促“六保”】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编者按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就要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新动能;“管”就要创新监管,管出公平竞争;“服”就要高效服务,让企业和群众拥有获得感,从而实现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近年来,我省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实现了聚企业、凝人心的新气象。本报今天推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报道,展现全省各地涌现出的新模式、新作为,在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凝心聚力,跑出“加速度”。

“民事代办”暖心 “一网通办”高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市民在定西市人民政府政务大厅内办理事务。今年来,定西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企业与群众办事更便利更快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以前我们办事很发愁,跑到镇上,有时需要跑好几趟,还需要各种手续。现在驻村干部到家里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业务他们都帮着代办了,我们再没操过心,也不耽误农活。”说起近年来村民办事的变化,陇西县菜子镇东风村村民汪彦红连连称赞。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陇西县全面推行“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为主要内容的“民事代办”工作法。全县2288名驻村干部工作日吃住在村上,节假日轮流值班,根据群众所需,或“代”或“领”,流动上门,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不仅服务方式体贴周到,服务态度也让群众感到春风般的温暖。汪彦红说:“驻村干部一进门就喊我‘老哥’,该交保险费用时说‘有钱没,老哥,这几天手头紧的话,我先替你垫上。’”

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民事代办’工作法,也拉近了干群关系。”菜子镇镇长许俊忠说。

不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定西市还着力开好对外服务的“一扇窗”。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工作作风、风俗文化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政务服务是企业家了解一座城镇的第一扇窗口。

8月11日的陇西,时断时续地下着雨,来自兰州的罗东生一大早赶过来,拿上了营业执照。他说:“太周到了,都装裱好了,我回去直接挂上就行。”

说起营业执照的办理过程,罗东生觉得“不可思议”。做生意20年有余,在其他城市注册过公司,往往要跑好几趟才能成功。这次来陇西前,罗东生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6月初,他前来咨询相关政策时留下了陇西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没想到我在兰州家里靠网上注册就把公司的营业执照申请下来了。多亏这位工作人员,我网上注册遇到问题时,就给他打电话。”罗东生说,他压根没想到,根本不需要他在兰州和陇西之间来回跑,“前后打了五六次电话,时间最长的一次要20多分钟呢,有时还是下班时间,工作人员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通过网上注册,竟然办好了。”

良好的开端让罗东生的心里有了底气:“这让我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对群众的支持,我对公司在陇西的业务也有了信心。回头也要把这种服务态度带到公司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实现聚企业聚人心。定西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一网通办”,推行“不来即享”服务模式,打造“定好办”服务品牌,力争做到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强。据定西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2695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3.3%。

“并联式”办公 “保姆式”服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联审联批会议简化了审批流程,我们现场就拿到了建设项目环评告知书,大大推进了公司3万头肉牛生态智慧牧场项目手续办理进度。”甘肃祁连牧歌实业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王防说。

今年3月初,张掖市甘州区对34个重点项目开通“绿色通道”,31个区属部门负责人实行联审联批,加快审批速度,促进项目审批提速增效,赢得省内外客商的点赞。

这正是张掖市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今年以来,张掖市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全力招大商、引强商,华为、顺丰、海升农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张掖。

栽好“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花香蝶自来。一个个重大项目在张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一片营商沃土。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张掖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步。就此,张掖市先后制定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从税收优惠、土地出让金返还、融资奖励等多方面吸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

引进来,更要落得下。张掖市建立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抓项目和四大班子成员联系包抓项目“双保险”责任制,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张掖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赴北京、广州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华为大数据产业园、现代有轨电车、培黎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巴吉滩食用菌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或落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张掖市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窗受理、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为主要内容的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

同时,当地还加大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力度,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由落地办成员单位牵头,相关县区和责任单位全力配合,从立项、审批到开工建设、投产等全过程实行包抓包办,为客商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保姆式”服务,为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当好“贴心人” 打通“梗阻点”

重点项目落下来,发展活力提上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今年以来,张掖市真心为企业纾难解困,努力当好“店小二”,争做服务企业的“贴心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浓厚氛围。

在具体落实层面,张掖市对招商项目全面实行“洽谈项目协调办、签约项目帮包办、在建项目督促办、落地项目定期访”的“三办一回访”工作机制,对各类重点签约和建设项目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回访,将督查发现问题和企业反映的意见建议,通过督办函移交相关部门和县区解决,真心实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张掖市还建立招商引资意向项目三联单交办承接制度,对意向性投资实行台账化管理,采取定点、定人、定责等措施,持续跟踪、深入对接、主动服务,促使协议项目和投资意向尽快落地,确保项目履约率,提高资金到位率。

为将服务做实做细,张掖市还开通招商引资投诉服务热线,建立《张掖市招商引资项目投诉受理制度》,受理客商投诉、建议,跟踪督办抓好落实,及时将办理结果答复客商,推动营商环境建设。疫情期间,广泛采取“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等方式为企业办理可研、备案、供地、环评等前期手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为项目及早开工创造条件。

审批做“减法” 服务做“加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通讯员 顿映杰

8月5日,张家川县尚诚代理记账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申请,拿到了张家川县财政局颁发的《代理记账许可证书》,准予其办理代理记账业务。

“这是张家川县成立的第一家代理记账机构,意义重大。”张家川县财政局局长铁宝禄告诉记者,不仅填补了张家川县无代理记账机构的空白,也加快了全县代理记账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服务好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张家川县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代理记账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县财政局主动迎合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先后承接了省财政厅下放的中介机构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审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和政府采购投诉处理3项行政审批事项。

“代理记账这个模式非常好,手续简单,程序规范,工作效率还高。”正在了解代理记账业务的大阳镇中庄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平说,对解决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尤其是财政收支、货币管理混乱等问题效果明显,我们也准备引进代理记账机构管理集体的钱袋子。

尚诚代理记账有限责任公司能迅速通过审批,服务群众,主要得益于张家川县在“放管服”方面的大胆创新和先行先试。近年来,张家川县不断强化平台服务职能,提升交易场所服务功能,优化交易服务流程,在审批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走进张家川县行政审批中心一楼服务大厅,只见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内秩序井然,数十名办事群众或在各窗口办理业务,或在休息区等待,各服务窗口正有条不紊地办理着各项事务。

“现在办证需要的材料少了,程序简便了,服务中心设置的窗口也比原先多,办个手续既快速又方便。”正在服务大厅办理营业执照的马娟女士满意地说。

随着营商环境的逐步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显。如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让企业和群众充分享受“放管服”改革带来的红利,张家川县行政审批中心颇有“心得”。

张家川县行政审批中心副主任李剑英告诉记者,张家川县把服务从“面对面”延伸到“键对键”,积极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办理业务,最大限度降低办事成本,缩短办理时限,优化服务流程。

面对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张家川县推动网上服务与实体服务中心窗口、自助服务终端互通联动,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强化涉企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初步建立,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也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张家川县行政审批涉及的纳税服务、商事服务、项目审批等628项业务已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其中,行政许可308项,行政确认97项,行政给付41项,行政奖励61项,行政裁决9项,公共服务7项,其他行政权力104项,解决了群众办事“来回跑、多头跑”难题。

“持续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对拉动全县经济稳定增长,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铁宝禄说,市场主体是全县经济活动的从事者、技术进步的推动者,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1月到6月,张家川县新设各类市场主体960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8.51%。截至6月底,全县各类市场主体累计发展到11058户,其中各类企业1338户、个体工商户89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770户。

“非接触”办税 “不见面”审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引导群众使用互联网自助服务。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闫文宇

近日,静宁县鹏程市政维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办税员景恒田在单位电脑上登录甘肃省电子税务局的网页,打开窗口点击申请了增值税发票,第二天就收到了快递寄来的纸质发票。

“‘非接触式’办税,真的太方便了,还不用花一分钱。”这要放在以前,景恒田得带着相关证明资料,去办税大厅申领发票。

方便群众办事的背后,是平凉市税务部门推出的“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在税务事项清单网上办的基础上,税务部门整合各类办税事项,实行网上申报、线上咨询、自助终端领票、发票免费邮寄配送,实现了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缴费人的“双减负”。

“为了让‘非接触式’办税更安全更便捷,税务部门携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开展发票寄递业务,让纳税人尽享足不出户,便可坐等发票免费送上门的便利服务。”平凉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种涉税资料,只要不是立等可取的税务资料,均可委托邮政快递小哥送上门。

这是平凉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再造审批流程的一个缩影。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平凉市通过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开展项目审批流程再造、优化提升服务质量,以推行线上“不见面审批”为切入点,以优化线下保障服务为重点,多管齐下,让广大群众亲身感受到“不来即享”的改革成果。

在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实体大厅“多门”变“一门”,“多窗”变“一窗”,全市撤并整合办事大厅65个,做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倒逼部门整合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推进集成服务。

“聚焦网上办事,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是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建成14套软件系统、135个功能模块以及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通用业务库,实现办事平台、事项服务、身份认证、电子证照、投诉建议、用户服务、搜索服务、好差评等“八个统一”,实现了政务服务“一张网”的整体服务、协同服务、精准服务、创新服务。

上半年,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预约受理服务事项2360件,网上审批、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8387项。

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线上“全程网办”,建设完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电子证照、事项管理等10大系统平台,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51%,市级522项、县级2759项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模式已经很成熟,就目前来看,主要是办事企业和群众知晓率比较低,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平凉市区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利用平凉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对全程网办事项目录、办事指南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录制操作辅导视频、在线直播、辅导APP、电话热线咨询、QQ远程辅导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引导群众首选线上办理并做到无障碍使用,推进“不见面审批”,实现“不来即享”服务。

2020-08-24 【抓“六稳” 促“六保”】 1 1 甘肃日报 c207688.html 1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