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02日
第09版:生态文明

36年守护山林

——记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王新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通讯员 柳文斌

雨过天晴,紫沟峡格外迷人。在一片云杉、落叶松掩映的院落里,刚刚结束巡山回来的护林员王新平,吃力地换下沾满泥土的球鞋,头发上的雨珠闪闪发亮。

来不及休息,王新平打开智能巡护终端“林务通”,联网、上传数据,开始填写巡护日志和资源管护日志:“巡护记录马虎不得,要及时填写,弄不得半点虚假。”

36年的护林生涯,让王新平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沧桑一些,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无论刮风下雨,老王的巡山工作从来都没停过。

义无反顾走入深山

36年前的春天,王新平在槐山子苗圃参加工作。从那天开始,他跟太子山的一草一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育苗是一项既讲究技术又异常繁重的工作,王新平每天和同事们整地、作床、播种、浇水、施肥、除草,一项项工作任务都要赶时间节点完成。

夏季林区雨水较多,杂草生长快速,和幼苗抢夺养分水分,苗圃职工们冒着高温,头顶烈日,在苗圃地里除草、疏松土壤,为幼苗遮阴。同时,王新平还跟着技术员和老同事学习防治技术,时刻提防病虫害对幼苗的侵害,护幼苗茁壮生长。

3年后,王新平调到药水林场工作。那时林区群众生活贫困,都抱着靠山吃山的观念,频繁进山盗伐林木、驮运薪柴、砍把杖、割扫帚等现象屡禁不绝,对林区森林资源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那时候,护林员就是守护好山林。”王新平与同事们每天在林区巡山,有时候进山一住就是20多天。

看到王新平和同事们巡护严密,盗伐林木的人跟他们打起了游击战,晚上进林区盗伐林木。王新平和同事们便白天放哨打探消息,晚上在交通要道蹲守,伺机制止、抓获毁林盗林分子。

冬夜里,林区气温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王新平和同事们埋伏在雪地里,寒风吹透棉大衣,冻得人四肢僵硬,但仍然咬牙坚守,直到抓住毁林分子、缴获盗伐林木和盗伐工具为止。

“挨饿挨冻不算什么,还经常要面对不法分子的暴力威胁。”王新平与同事们制止违法盗伐时,经常与林区派出所联合行动。

护林工作繁重而且危险,护林员的收入又不稳定。家里人就劝王新平换个工作,但他还是决定留下来,他说:“这片林子总得有人来守。”

护林造绿坚守一线

十几年转眼过去,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砍伐。王新平调到紫沟林场紫沟峡护林站担任站长。

紫沟峡护林站管护面积达37350亩,毗邻康乐县景古镇与五户乡,林情、社情复杂。那时护林段房屋陈旧,不通电,也没自来水,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刚来时,护林站对面的阴坡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林相残败,稀稀拉拉生长着山杨和桦树。”王新平回忆。

王新平把辖区管护面积按林班、小班划分到每个职工身上,制定了具体的巡护制度和巡护线路图,自己主动承担了相对管护难度大的5187亩管护任务,每月坚持巡护20天以上。

“山坡上全部荒着,没有树木、没有树苗。”王新平比谁都着急,他带人步行20多公里的山路,入住到深山开展造林。他和民工同吃同住,吃的是冷硬的干馍馍,渴了就烧溪水喝,住的是树枝搭建的简易窝棚。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王新平和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日复一日,辖区大面积荒山得到绿化,苗木培育从无到有、形成规模并实现经济收益。

20年时间里,王新平和同事们累计造林2万多亩,原来的宜林荒山栽植了云杉、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树种。阴坡的天然林迅速恢复,成为太子山保护区山杨桦木天然样板林,二郎庙古树林得到了有效保护,是保护区现存最珍贵的古树群。

老当益壮初心不改

护林队的严格管理,偷砍林木的不法分子变少了,王新平却又面临新的麻烦:新造的幼树及新育的幼苗长势喜人,却不时遭到群众牛羊践踏。

“不让我们在山上放牧牛羊,我们怎么发展生产?”面对群众的质疑,王新平感觉到宣传教育做得还不到位。

“国家提出重点林区封山禁牧,提倡圈舍饲养,是造福于后代,是为老百姓着想。”他带领职工到林缘张贴标语,逐家逐户讲解宣传。经宣传教育,加之国家一系列生态保护、惠农强农富农政策的落实,解决了群众进辖区放牧的问题。

林草干部的职责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变化,王新平说:“以前我们主要抓护林任务,现在转向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和保护、造林、防火、禁毒等工作。”

手持终端、观测平台、无人机……王新平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新事物、新知识,虚心向年轻人请教,及时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岁月无痕,青山为证。从18岁参加工作到现在的54岁,三十多年一挥而过,一本本荣誉证书、一座座青山见证了王新平无悔的付出。截至去年底,王新平已经连续18年被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并授予他“绿色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2020-07-02 ——记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王新平 1 1 甘肃日报 c198277.html 1 36年守护山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