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为破解全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省政府于5月12日印发了《甘肃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近日,记者专访了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请他对《政策措施》进行解读。
问:为什么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省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点,必须放在核心位置。
一是实现城市、城镇落户“零门槛”。全面放开全省所有城市落户限制,不设置任何条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二是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实现便捷落户。以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方向,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重点人群落户城镇,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三是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行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保障农村转移人口与当地市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四是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两后生”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支持企业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岗前培训。五是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激励。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力度。
问: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后,必然要打造相应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使优势区域承载更多经济要素和人口,《政策措施》有哪些相关规定?
答:首先是加快城市群建设。重点支持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白都市圈、兰州新区、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发展,加大土地、水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配置,强化人才集聚吸引力,推动形成全省新的增长极。
其次是夯实地级城市综合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地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居民区周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并把县域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务服务、产业配套等。
还要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把大型集中安置区尽量向城镇集中,有序推进“县改市”“县改区”“市改区”,合理推进“乡改镇”“乡(镇)改街道”和乡镇撤并。
问:如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答: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高质量的城镇化,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依靠产业发展集聚资源要素,支持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加速产业空间集聚,加强各类园区城镇化功能改造,推进产城融合,突出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以城镇生态产业平台集聚人口。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局面。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政策措施》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改造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试点建设一批政策性租赁住房,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灵活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
问:《政策措施》还对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
答:《政策措施》还对要素供给配置、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落地保障等进行了详细规定。特别是要求加强城市和乡村互动、交流、协作,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加快引导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郊延伸,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