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06月21日
第06版: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奔小康】
【致富经】

“老树”发新枝 青山变“金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提起临夏市枹罕镇的枹罕山庄,年纪稍大点的临夏市民都不会陌生。这个当年由村民承包种养的荒山造林项目,曾经因为其绿树成荫的优雅环境,成了周边市民和群众休闲游玩的热门去处,成为临夏市最早一批国家AAA级的旅游景区。

后来,由于周边交通发展迅速,加之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一度游人如织的枹罕山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变得沉寂。

“总占地1500多亩,绿化面积超过80%……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让它荒废掉。”枹罕镇副镇长马忠华介绍说,近几年,随着临夏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枹罕镇也将这个“老公园”作为拓宽群众脱贫增收渠道、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来打造。

“在脱贫攻坚的最关键时期,所有能依靠的资源都要合理利用,争取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马忠华说,从去年开始,枹罕镇依托枹罕山庄的梨园,在初春季节举办梨花旅游节,将人们的视线拉回枹罕山庄。春来梨花胜似雪,漫山遍野尽飘香,周边赶来赏花的游客们纷纷驻足留念,在花丛中定格美好瞬间。

“老公园”渐渐回温,周边的群众们也忙碌起来。枹罕山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摊位,留守的妇女卖小吃、卖土特产、卖儿童玩具;枹罕山庄还特意招聘了15名贫困老人干起了“保洁员”,每人每月有1000元的工资。

67岁的马阿依莎是保洁员中年级最大的一个。马阿依莎的丈夫去世了,儿子又在一场大病中双目失明,老太太和没读过书的儿媳妇一起,苦苦守着家里的2亩多地,勉强养活着小孙女。

“以前的日子都是掰着指头数着过,要不是遇上脱贫攻坚的好政策,真不知道要熬多久。”马阿依莎说,如今孙女已经长大成人马上就要出嫁,儿媳妇被村里聘为保洁员一年能有8000元收入,自己也在公园打扫卫生挣上了工资,“日子总算有个盼头了!”

“贫困群众要致富,我们就要想办法给他们创造条件。”对于枹罕山庄的负责人包子龙来说,依托旅游带动致富的责任让他既有压力、又充满动力。“这个由我父亲一砖一木打造起来的公园不能毁在我手里。更何况,如今公园还承担着60多位贫困群众致富的希望。”

“首先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包子龙说,依托今年的第二届梨花节,枹罕山庄组织了“梨花时分万人眺”摄影大赛、“翰墨飘香梨园会友”书画展、“快乐五一”果树认养、“梨花杯”抖音挑战赛等9项旅游主题系列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梨花盛开的温馨浪漫,感受枹罕特色文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绿水青山”,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实实在在地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我们还尝试拓展更多的致富模式。”去年4月,包子龙联合周边12户村民一起成立了富强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公园里的一片空地上搭建起牛棚搞养殖。

公园提供免费的牛棚和草料、技术支持,青寺村二社村民拜尕莎主动以自家养殖的5头育肥牛入股了合作社,与包子龙一起搞养殖。

“镇里干部上门做工作,说这是现代化的‘旅游+养殖’模式。”拜尕莎坦言,“虽然我没念过书不懂这些词,但我知道枹罕山庄来的人多了,周边就会开起好多农家乐,这样我的牛肉家门口就能卖上钱了。”

“有了公园提供的专业牛棚搞养殖,家里的卫生都好搞了。不仅如此,养殖产生的粪便还能为梨园提供肥料。”拜尕莎笑着说,等到这一栏牛6月卖了钱,还打算再扩大一下养殖规模。

一套逐渐完善的多产融合发展的组合拳,正在临夏逐渐显现成效,“青山绿水”正在成为当地推动脱贫攻坚向深、向稳、向远发展的新动力。

2019-06-21 【脱贫攻坚奔小康】
【致富经】
1 1 甘肃日报 c132642.html 1 “老树”发新枝 青山变“金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