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锦绣丝路 天籁敦煌”主题展览正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展出,其中,“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展出敦煌壁画仿制乐器117件,并配合小型展演。该展是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展览展会活动之一,展期将持续至10月16日。
敦煌壁画乐器图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敦煌文化艺术的精华,是敦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和世界音乐舞蹈史的研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敦煌壁画乐器的仿制和敦煌壁画乐舞复原展示,也是一项具有国际文化标志性的工程,是敦煌研究院最具特色、最有分量、最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赞誉。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在以往研究和仿制的基础上,进行新一批敦煌壁画乐器的仿制,可以抢救性地记录下敦煌壁画乐器与敦煌乐舞方面的最新和最科学、权威的成果,更好地展示敦煌壁画中古代乐器和敦煌乐舞文化的博大精深。
敦煌乐谱
根据《乐府诗集》卷七十八载,有标题为“敦煌乐”一部,可见古时“敦煌乐”这一地方音乐种类,已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内涵。乐谱是乐器演奏的音响凭借与记忆表达,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保存有中国古代实物遗存的乐谱,至为珍贵,是五代后唐明宗长兴4年(公元933年)的抄写本。
《敦煌曲谱》,也被称为唐人大曲谱、敦煌卷子谱、敦煌琵琶谱等。此经卷的正面分别是《长兴4年(公元933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敦煌曲谱》的谱字用的是汉字中笔画最少的字,其中大多数类似汉字的部首,有“一、|、七、八、匕、几、乙、厶”等20种形态,也有学者称这些谱字为“省文”“半字符号”。曲谱还附加有几十种辅助性的汉字或点画类的标记符号。这些符号可能包括了节拍、速度、反复、调式、力度及演奏手法等含义。对于此曲谱的解读学界多有破译,虽没有定论却精彩纷呈,使现代人能多角度去欣赏“千年谜音”。
千年妙乐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和五个庙)50000平方米的壁画上绘制了自公元4世纪至15世纪1000年的古代乐器图像,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为了方便研究,清晰展示,研究者给乐器进行了分类。按照演奏方式和方法的不同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四大类,50余种,近6000件。
第一类是打击乐器:是指用手拍和杖(槌)击,或乐器之间相互碰击而发音的乐器。如:腰鼓、答腊鼓、羯鼓、鼗鼓、鸡娄鼓、节鼓、手鼓、扁鼓、都昙鼓、毛员鼓、担鼓、齐鼓、雷公鼓、大鼓、军鼓、拍板、铙、钹、锣、铃铛、法铃、大钟、方响等。壁画上共绘24种,1600多件。
第二类是吹奏乐器:是指通过吹气而发音的乐器。大部为竹制而成。它们是:横笛、勾笛、竖笛、凤笛、筚篥、排箫、笙、竽、埙、螺、号角。壁画上共绘10种,2200多件。
第三类是弹拨乐器:是指用手指或拨子弹奏的弦乐器。多以木制,上系丝弦。壁画上绘有琴、筝、瑟、箜篌、四弦曲项琵琶、四弦直项琵琶、五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阮、长颈阮、花边阮、葫芦琴、四弦弯琴、一弦弯琴。凡16种,近2000件。
第四类是拉弦乐器:胡琴,即今天的二胡。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唯一的拉弦乐器,且仅在榆林窟西夏壁画中绘制了大小4把,说明此类乐器出现较晚,也显得尤为珍贵。
工艺之美
“锦绣丝路 天籁敦煌”是敦煌研究院集合“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织路·丝路织物艺术展”以及“敦煌石窟截金工艺展”三展一体的文创展。其中,“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涵盖敦煌壁画图像及复原乐器,从视觉、听觉到触觉,以图像和实物,旨在多维度阐释从日本到西亚,丝绸之路上由古至今的技艺之臻、生活之美,从而使观众在贴近生活的美器中,感受丝绸之路的多元与现代性,领略通过汇聚多个文明区域的千年丝路在敦煌凝结成工艺之美的精髓。同时,通过展览特殊视觉语言的表达,深层次阐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敦煌文化的当代性和国际性,进而多方式地弘扬“敦煌走向世界,世界走向敦煌”的文化交流方式。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