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08月05日
第02版:要闻

【先锋引领】

洪灾中群众的“主心骨”

——记武山县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广平

    本报记者 白德斌

    7月1日夜间至7月2日上午9时,武山县普降暴雨,境内渭河、大南河出现特大洪水。而当洪水顺着渭河和大南河奔袭而来时,武山县洛门镇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广平早已组织群众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并做好了抢险救灾的准备。

    由于渭河、大南河都流经孟家庄村,防汛这根弦始终在谢广平的脑子里绷得很紧。连日来的大雨,让他十分担心。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并且和几个村干部轮流值班。

    7月1日,在收到暴雨灾害预警后,谢广平第一时间把消息通知到了每家每户,并指导大家做好撤离准备。

    “我们村历史上就发生过特大洪灾,群众受灾严重,我不想再让群众受灾。”谢广平说。

    由于撤离及时,村民们都平安无恙。

    7月2日上午9点,洪水瞬间暴涨,孟家庄堤防出现塌方,直接对交通大动脉310国道、武山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孟庄村350亩设施蔬菜示范园造成严重威胁,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

    灾情就是命令。洪灾发生的那一刻,谢广平当即意识到危险性和严重性,二话不说拿起铁锹就往河堤上赶,看到河道上涨的洪水,他心急如焚……

    谢广平一边迅速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险情和周边受灾情况,一边组织发动群众立即投入抢险。

    然而,被洪水冲毁的堤防面积不断在扩大,原本准备好的抢险物资很快就用完了,洪水还是没有堵住。情急之下,谢广平跑回家,将自家盖房子用的钢架钢管拆下来,直接拉到抢险救灾现场,用于堤坝抢险。

    看到这一幕,群众纷纷将自家的农用三轮车、皮卡车、铁丝、钳子、镐头等贡献出来用于救灾。

    在投放6000多斤重的钢笼时,为了准确固定钢笼,谢广平不顾个人安危,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只身坐在挖掘机的铲斗内,在塌方断面上悬空作业,下面就是2米多深的洪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就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他冒着生命危险,顺利完成了钢笼的准确固定。

    经过整整6个小时的抢修,塌方的堤防才被沙袋彻底围起、筑牢。

    面对灾难,谢广平就是孟家庄村群众的“主心骨”。“有他在,洪水来了我们也不怕!”村民们说。

    7月4日中午,就在干部群众把干馒头当午饭时,谢广平和妻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各自抱着一箱西红柿放到大家跟前,声音沙哑地说:“这两箱西红柿是我自己种的,大家就着馍馍吃上一点,吃完了咱们继续干……”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为谢书记的真诚所打动。

    抢险救灾现场,谢广平连续奋战4天4夜,饿了就啃一包方便面,渴了就喝一口矿泉水,累得实在熬不住了就在路边的简易帐篷里休息几分钟。他先后组织党员干部群众500百多人次,开展集中护堤10余次,最终武山大道孟庄段险情得以控制、公路得到保护、农田避免了水毁。

    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严重受到威胁之际,谢广平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为群众撑起了一片天,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2003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县、镇两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8-08-05 ——记武山县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广平 【先锋引领】 1 1 甘肃日报 c78945.html 1 洪灾中群众的“主心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