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秀萍
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甘肃主展馆里,一组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吸引着来往的观众。“这就是掐丝珐琅画”,创作者、我省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一遍遍向观众介绍道。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将景泰蓝技艺拓展到平面作品上,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立体艺术效果。
与去年一样,今年,李海明也带来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参加深圳文博会。除9幅掐丝珐琅画参展外,他还带来了30多个珐琅看盘,这些看盘以铜胎、铁胎、木胎等不同材质,以飞天、九色鹿、铜奔马、中山桥、牛肉面等甘肃文化元素为题材,创意独特,设计、制作精美,或飘逸灵动,或庄严素雅,或神秘幽远,将敦煌、丝路、黄河等多元的甘肃文化生动诠释、完美呈现,很受与会嘉宾和观众喜爱。
“一直在研究、探索,无论在材质、题材,还是工艺上都在不断创新,有些工艺在国内同行中可以说独一无二。”李海明告诉记者,自己从小跟随爷爷学习掐丝珐琅画,至今已有20多年,他指着一幅悬挂的掐丝珐琅画《金身如来说法图》颇为得意地说:“景泰蓝要达到这种更为立体生动的效果,最大的难度在于沙的质感,且保持沙质的耐久性,做到不脱落、不掉色。”
这幅掐丝珐琅画取材于莫高窟第57窟壁画,壁画中的菩萨被誉为莫高窟中“最美的观音菩萨”。壁画原作美,被李海明创作为掐丝珐琅画,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画中,主尊佛、诸菩萨、力士等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既庄严神圣又泛着丝丝动人神采,常令观众久久驻足欣赏。
尽管掐丝珐琅壁画费时费工,李海明还是从1997年“一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了”。近年来,他一方面与高校合作,积极传承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正积极努力,筹建珐琅壁画艺术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海明舍不得卖掉自己的“宝贝”,就算有人出价600多万元买一幅掐丝珐琅壁画《千手观音》也没卖。
有人说他傻,背负着债务,还“死心眼”。可李海明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很高,因为痴爱,因为有希望、有快乐,他说:“没有一股傻劲,民间工艺哪里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