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第02版:甘肃 综合新闻

三危山下,“莫高女孩”巧笑嫣然(下)

——莫高窟开放团队优质服务助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接1版)

    要求每位讲解员掌握一门外语,力争实现100%的双语讲解。接下来,还准备培养手语讲解员。

    ……

    这样人性化、特色化的服务,能预设的尽力预设,不能提前预设的,“莫高女孩”根据游客需求及时跟进,“尽量减少游客的不满意。”

    “在数字展示中心三年遇到的问题,赶上以前30年遇到的问题了。”从一个专职的讲解员,到管理和业务双肩挑,李萍的感触太深了,成天“泡”在场馆,偶尔在家休息,电话响个不停,嗓子都说哑了。

    用情投入,“莫高女孩”代代传承

    “莫高窟,应该是全国真正实现实名+预约+‘数字体验’+‘实体洞窟’这种参观模式的石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业内人士都知道,实现这种参观模式太不容易,要基于环境监测、游客承载量、大数据分析等一连串科学研究,要完成游客调查、线路设计以及指挥平台等一系列工作。

    实现这种开放模式,“莫高女孩”功不可没。

    不过,很多人好奇,敦煌研究院到底是怎么留人的?

    “起初,觉得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比较体面;可现在,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哪天不讲好像少了什么。”已有30年讲解经验的丁淑芳说起自己的工作来,依然兴奋。多年以前,为了学好日语,院里公派她去日本学习,两年下来不少当地公司提出聘用她,可她“觉得不能对不起院里的培养”,抱着感恩之心,毅然回来,在讲解员的平凡岗位上同样获得了人生的精彩。

    “讲解是‘心灵的供养’。”丁淑芳说,古人认为开崖凿窟是“积功德”,讲解员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弘扬敦煌文化类似于“积功德”。要以讲解为兴趣爱好,不能仅当作一份工作,才会越做越有趣,越做越好;更要将讲解当成一门艺术,“用情忘我地投入”,才能打动人。

    像丁淑芳一样,派出去学习深造的员工,大多回到了敦煌。刚刚故去的考古学家彭金章曾幽默地说敦煌研究院培养的员工“是永久牌的,不是飞鸽牌”。

    “留下的都是与莫高窟有缘的人。”讲解员向丽君感慨地说,大城市很好找,但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莫高窟,“我们这一代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世界,必须对自己要求更高,不能辜负敦煌研究院的培养,更不能辜负莫高窟。”

    “老一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法语讲解员韩文君说自己很幸运,莫高窟北区研究“泰斗”彭金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影响着大家;老院长樊锦诗在陪同客人参观时会认真地指出讲解的细微不足;无论听过多少次,陪同客人参观时,现任院长王旭东始终戴着耳机认真地听……“他们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沙弥讲经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段文杰老先生说的这句话以及老一辈“莫高人”的点点滴滴和代代传承的“莫高精神”深深影响着这群可爱的人,感召、鼓舞着年轻的“莫高人”。

    芳心如初,“莫高女孩”爱无止境

    “最好的工作状态就是最好的感恩方式。”2015年,李彦琪冲着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的名气来了,工作之后他发现,这里给他的远不止是一份工作和一份薪水。

    生于1982年的杨赫赫已是干了10年的老讲解员了,但仍不满于现状,不断努力进取,充实完善自我,去年从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今年还准备报考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院里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工资照发,还资助学费。

    “小丫头都变成‘老丫头’了,可为游客服务永无止境。”李萍觉得比起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老一辈“莫高人”,自己还“差得很远”。

    不只是李萍,每一个“莫高女孩”都觉得“比起院里的要求,总感觉还有很多不足;比起莫高窟这处世界文化遗产,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

    “莫高在我心中”,这是敦煌研究院今年7月份庆祝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主题。

    其实,“莫高在我心中”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里,化为一言一行。莫高窟,是“莫高女孩”、是每一个“莫高人”心灵的港湾。

    所以,他们用心呵护,用情守护;

    所以,每个员工会琢磨着如何提升,会主动做事;

    所以,无论老员工,还是新人,代代传承着“莫高精神”,用岁月把自己变成“莫高人”,把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所以,从理念上、服务上,从流程设计、配套设施上……不断挑战自我、否定自我,再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以专业化、科学化、人性化、特色化的优质服务,实现了预约制下的“数字体验”+“实体洞窟”双重参观模式,实现了大众从质疑、抵触到频频点赞的“华丽转身”。

    提供最好的开放模式,把莫高窟保护好,因为,这处符合全部六项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璀璨绚烂的艺术殿堂值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游客参观好,因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者”值得。

    那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芬芳的鲜花,送给“莫高女孩”吧。因为,她们,也值得。

2017-12-11 ——莫高窟开放团队优质服务助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1 1 甘肃日报 c28114.html 1 三危山下,“莫高女孩”巧笑嫣然(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