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20日
第01版:要闻

景电工程 打造多重效益的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陈泳

    九曲黄河万里沙。奔腾的黄河水一路波涛,从省城兰州穿城而过,调头北上。当河水流经景泰时,由西向东画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勾勒出景泰川东南端的轮廓。

    景泰川,包括了腾格里沙漠以南的景泰、古浪等县的大部分地区。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万顷荒漠戈壁。由于地高水低、连年干旱,贫困的群众只能“望河兴叹”。

    牵来黄龙入旱塬。景泰川电力提灌一、二期工程建成上水后,昔日的荒漠变成了富饶的绿洲,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景电管理局牢固树立在经济平台中担当好命脉、在生态平台中勇做挡沙墙、在文化平台中创挖新内涵、在扶贫攻坚中扶出好模式的工作理念,紧盯工程管理、项目建设、民勤调水“三大任务”,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全力推动工程向体现多重效益的生态屏障而努力奋斗。

    聚焦民生促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运行,景电工程已由工程建设初期造福灌区群众的救命工程、翻身工程、脱贫工程,升华成为灌区40多万群众的致富工程、小康工程、德政工程。

    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村民胥成发以前住在景泰县的山区,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一家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到了灌区。虽然家里人多地少,但有了水浇地,胥成发全家再没为口粮犯过愁。

    可日子如何富裕起来呢?省景电管理局引导灌区农民做足水文章,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有了景电工程提供的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胥成发大胆流转土地,种起了枸杞。很快,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让他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家里也购置了小汽车。

    在干旱地区,缺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五年,省景电管理局坚决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充分发挥支农惠农骨干水利工程的作用,完成灌溉面积近1800万亩次,实现农业生产总值76亿元,生产粮食20亿公斤,生产经济作物近10亿公斤。

    在配合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下山入川”工程中,景电管理局全力支持移民搬迁项目区供水。自2013年以来,累计向项目区供水2664万立方米,确保了项目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实现了工程项目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截至去年底,景电工程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0万亩,累计提水124.62亿立方米,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2.33亿元。整个灌区共安置甘肃以及内蒙古两省区景泰、古浪、阿拉善左旗等7县移民40万人,新建10个乡镇、178所学校,灌区内交通便利、百业兴旺、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昔日的千古荒滩已变成富饶的米粮川。

    保障生态润荒原

    有了水,就有了绿色、有了希望。在景电工程的作用下,景泰川一改满目黄沙的荒凉景象,处处生机勃勃。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阻止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

    来到景泰县草窝滩镇长城村,只见村旁渠道纵横、林网交错,村里树木茂盛,家家庭院里种着花草。村民万宽兴今年60多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山区搬迁来的移民,他回忆说:“以前这里都是荒滩,别说树了,一棵草都看不到,刮起风来,黄沙漫天。”(转4版)

2017-11-20 1 1 甘肃日报 c23796.html 1 景电工程 打造多重效益的生态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