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乡村文化振兴筑基者

——会宁县甘沟驿镇以乡贤文化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 梁萍 王彦入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在会宁县这片浸润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广袤土地上,有这样一些人为乡村文化振兴默默奉献,他们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甘沟驿镇六十里铺村沈家庄社,有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和宝大。年逾古稀的他,银发苍苍,身形虽略显佝偻,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依然闪烁着永不服输的光芒。他不仅是村民心中公认的致富带头人,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者,引领着沈家庄社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回望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沈家庄社还是一片荒凉贫瘠之地,村民生活贫困。和宝大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带领一群怀揣梦想的村民踏上了前往兰州的务工之路。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家庭通过务工有了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建起了新居,迎来了崭新的生活。和宝大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家乡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慷慨解囊资助会宁一中建设,这份大爱无疆的举动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广泛赞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沈家庄社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甘沟驿镇党委书记沙显江说,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提高凝聚力和自治能力。推进新乡贤文化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中央一号”文件两次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文化的精神底蕴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有重要意义,而且就社会价值而言,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在甘沟驿镇的另一端,老党员张效礼也在默默耕耘着。自1984年起,他满怀喜悦与憧憬来到会宁县甘沟驿乡政府担任文化专干,次年又升任乡文化站站长,这一干就是三十年。从普通职工到党员再到站长,他一路风雨兼程,将艰辛与付出、理想与抱负、初心与激情都凝聚在了干好本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三十年来他屡获殊荣,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多次荣获白银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及白银市广播电视局颁发的“全市广播电视通联先进个人”“先进文化专干”“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等称号;退休后更被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然而荣誉并未让他停下脚步,退休后他选择继续扎根基层,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常青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张效礼深知本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他将甘沟驿镇的剪纸艺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心组织、热心扶持,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他的推动下,甘沟驿镇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之乡”的美誉,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剪纸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殊荣,为甘沟驿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关注。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当地民间剪纸艺人进行学习与交流,发现并培养了一批新的剪纸人才,使得剪纸艺术在甘沟驿镇生根发芽,成为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带领下,甘沟驿镇五十铺村的代表作“二十四节气旱船队”声名远扬,把二十四节气融入传统社火表演,成为了当地过年民俗表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春节来临,旱船队的船只上都贴满了印有二十四节气字样图案及相关知识,通过独特的“跑四门、圆场”等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观看。

2014年12月光荣退休的张效礼,面对岁月的洗礼与工作的锤炼,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信念、坚守以及全身心地投入,使我充满自豪感,还有什么值得犹豫、值得计较的呢?认定了方向就不分在岗和退休。”正是有了像和宝大、张效礼这样的老党员们的无私奉献以及镇政府各部门齐抓共建的不懈努力,会宁县甘沟驿镇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昔日赌博等不良风气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戏曲自乐班”“秧歌队”“中老年娱乐队”等民间文体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快乐。

甘沟驿镇镇长梁毅说:“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像和宝大和张效礼这样的人,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感化群众,让村民有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如今的甘沟驿镇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相信在这些筑基者的带领下,甘沟驿镇的乡村振兴会越来越好!

--> 2024-07-18 ——会宁县甘沟驿镇以乡贤文化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4 4 甘肃经济日报 c172289.html 1 乡村文化振兴筑基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