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武都区坚持把结对关爱行动作为“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扎实开展爱心扶孤、爱心助残、爱心济困行动,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武都区枫相乡干部陈贵军结对关爱身患残疾的该乡村民平自儿一家共渡生活难关,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2023年11月份,在外务工的平自儿的儿子干活时不小心伤到了眼睛,病情十分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受伤的眼睛将有可能失明。陈贵军得知此事后,马上上门看望,并送去了米、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同时帮助其联系了医院。经过及时治疗,平自儿的儿子终于保住了一只眼睛。
今年4月,平自儿的儿子眼疾复发,已经影响到另外一只眼睛,一旦双目失明,必定会让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而且后期治疗还需高昂费用。为了彻底解决平自儿家的后顾之忧,陈贵军马上和村干部、驻村干部商讨,迅速启动“三类户”识别程序,将平自儿一家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住院治疗中提高报销比例,从而从根本上缓解他家的经济压力。
对此,陈贵军则说:“作为党员干部,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带头结对帮扶,以明确的目标、务实的行动帮扶困难群众,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邓军花是武都区外纳镇立亭村残疾人员,是镇干部杨二军的结对关爱对象。邓军花一家为一类低保户家庭,其公公张德英为视力一级残疾人;婆婆刘俭女已67岁,无劳动能力;邓军花为肢体二级残疾,家里的两个孩子也因无力抚养而送至福利院。
2023年7月,杨二军第一次入户时,发现邓军花因肢体残疾走路十分困难,便主动联系残联,为其申请了轮椅,从而解决了邓军花本人的行动困难。2023年10月初,杨二军在入户走访时发现,邓军花家没有无障碍通道,家里人走路时极为不便,也有安全隐患。于是他又联系残联负责人,于当年11月对邓军花家里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平日里,他还经常打电话,如有需要帮助,他便及时帮助解决。
贡献并不取决于力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用心的程度。一个小小的善举,一次贴心的关怀,都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帮助。
一年来,这种特殊而深厚的情感在陇南大地悄然生长,那就是“结对关爱”。它像一股暖流,流淌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温暖着每一颗孤独的心。
乡村教师李轩和独居残疾人赵大叔结对关爱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周围一大群人。李轩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武都区磨坝乡一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教书,他深知农村教育的艰辛,也明白农村老人生活的孤独。在一次走访贫困户的活动中,他结识了赵树信大叔。
赵树信已经57岁,膝下无儿无女,独自一人居住在破旧的房子里。由于身患脑血栓而导致下肢瘫痪,行动不便,生活得十分艰难。李轩看到这一幕,内心泛起一阵酸楚。他决定要尽自己所能,去关爱这位老人。
于是,李轩和赵树信结成了对子。他每次都会利用假期到赵树信家去,帮他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还会陪赵树信聊天,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分享生活的点滴。李轩的到来,让赵树信的生活变得不再孤单,脸上也重新露出了笑容。
除了日常生活的照顾,李轩还关心赵树信的精神需求。他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爱。于是,他常常推着赵树信的轮椅一起散步、听音乐,让他感受生活的乐趣。他还会在节假日时,给赵树信送一些小礼物,让他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轩和赵树信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赵树信也把李轩当作自己的亲人,他常常对李轩说:“你就是我的亲儿子啊!”而李轩也把赵树信当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和照顾。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党员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他们与村里的老人、困难群众结对,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李轩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结对关爱’活动中来,才能真正改变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
截至7月9日,武都区共有9134名结对关爱对象,其中省市结对2455名,武都区各级干部结对6679名,孤儿392名,重度困难残疾人3840名,特困人员4902名。目前,全区已累计联系交流20539次,走访探视12725次,协调落实政策11712个,帮办实事2756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143.94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