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窑街的绿色蝶变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牛占虎 通讯员 吕国清

一河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入画来。行走在位于兰州市红古区西北部大通河东岸的窑街大街,盛开的花海掩映在绿树与碧草蓝天之间,美不胜收。然而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基础设施破旧、空气污染严重、居民出行不便。

曾经“黑漆漆”“灰蒙蒙”的窑街沉陷区,经过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实现精彩蝶变。生态景更美、文化韵更浓、共富路更宽,一幅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窑街大地徐徐展开。

从“煤城”到绿城

地处兰州市红古区的窑街,是甘肃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开采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因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引发地表塌陷,窑街的土地丧失了原有功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一直处于“矿竭城衰、破败凋零”的状态。

窑街要摆脱困境,就必须有大手笔。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红古区为资源枯竭型经济转型城市。2013年,红古区政府决定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彻底恢复窑街生态环境。十年间,窑街累计治理沉陷区面积3000亩,其中完成造林绿化2700亩,建成健身步道、游园亭台、观景平台等辅助设施300亩。

同时,窑街街道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契机,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辖区大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严格实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模式,维护辖区“7沟1河”生态环境安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我小的时候,窑街因为挖煤,是出了名的脏乱差。下雨时,路上都是黑乎乎的煤渣,还坑坑洼洼;不下雨时,风一吹,白衣服就变成黑衣服,脸上、鼻孔里都是黑灰。”窑街街道红山村村民高天林说,“现在生态好了,林子里经常能见到喜鹊、啄木鸟等,野鸡、野兔见到人都不跑了。”

“这两年变化太大了。马路宽了,绿地多了,环境越来越美了,我们老年人心情也越来越舒畅、越活越年轻啦!”退休职工马先生一边整理着二胡和曲谱,一边高兴地说。马先生在窑街生活了几十年,亲眼见证了老窑街“陇原第一大镇”的辉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萧条和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新窑街的嬗变。

从谋“新城”到惠民生

在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中,窑街街道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推动窑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改善民生和生态治理有效衔接,逐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老旧楼宇、传统商圈进行拆除、改造、升级。

窑街地区楼房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照顾弱势与让利于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窑街街道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提容增效,将以前生活在危旧楼房中的居民搬迁到公共设施完善、环境面貌优良的城投尚苑新型住宅小区,实现居民“小房变大房、旧房变新房”的“安居梦”。对21户困难群众实行产权共有方式分期支付房款,兜底保障低收入家庭有房可住。

自2013年以来,窑街街道先后通过实施沉陷区生态治理、住房改善搬迁、老旧小区“三供一业”改造等民生改善项目,改造老旧楼栋27栋,涉及1382户居民;签订搬迁协议286户;拆除危旧房屋4.6万平方米,腾退土地面积约160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持续增强。

“我在窑街生活了六十多年,现在这样好的环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搬迁户马玉海感慨地说,他从小生活在窑街,几十年来,楼道坑洼不平、窗户破损严重,父亲年纪大了,下楼非常不方便。自从搬进新房,父亲出门看病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起来了。(转7版)

--> 2024-05-09 4 4 甘肃经济日报 c157382.html 1 窑街的绿色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