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宕昌:30万棒木耳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通讯员 刘国庆

眼下,正是露天黑木耳收获季节。走进宕昌县竹院乡关头峡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园,一行行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露天黑木耳晶莹剔透,菇农们正在釆收、分拣、晾晒、打包、装车,现场一派夏收繁忙景象。

“我们是昨天开始采收木耳的,30万菌棒木耳产量大概在 8 吨,产值 72万元。发展露天木耳特色产业,周期短、见效快、带动面广,一年产4茬。目前,这个项目带动了110户,620人,户均增收700元以上,解决了木竹院、大草坡等周边村农民的就业难、增收难。”木竹院村委会副主任邓贵成说。

近年来,竹院乡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把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引进企业,扩大露天木耳种植面积,着力打造露天木耳基地和特色木耳长廊,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经过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帮扶竹院乡大草坡村、木竹院村,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形成了集选育繁育、生态种植、产品加工、电子商务、餐饮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去年春季,中国移动甘肃公司投资50万元,采取支部 +合作社+基地 +农户+电商的产业发展帮扶模式,流转土地10余亩,整治撂荒地10亩,修建阳光房、晾晒棚、仓储间,一次种植木耳30万棒,同时建立灌溉系统2套,统一使用山泉水进行滴灌,保证了木耳绿色健康的品质。

竹林挺拔秀丽,产业遍地花开。 竹院乡党委书记符岳存介绍,自“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竹院乡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电商”多种模式,规模发展露天木耳种植技术,黑木耳色泽黑褐,薄而有弹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市场前景可观。乡上瞄准市场,利用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发展短、平、快的食用菌产业做文章,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生产合作、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见效快、可复制的短、平、快产业,目前种植的头茬黑木耳30万棒已进入丰产期,吸引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到产业园务工,既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又增加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竹院乡乡长李云祥对未来旅游观光农业信心满满——一如既往地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关头峡水资源,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科技助推等方式,狠抓“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生产发展,培育了木竹院、大草坡等村的中药材、食用菌、高原夏菜等特色种植,切实推动“菜园子”、药园子、果园子建设提质增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紧紧围绕竹院乡村旅游这篇文章,以农旅融合发展为抓手,着力推进林下露天木耳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关头峡林下露天木耳特色餐饮,把农家乐和观光旅游的口碑树立起来,把名声传播得更远……

--> 2023-05-18 4 4 甘肃经济日报 c86571.html 1 宕昌:30万棒木耳喜获丰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