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文明之花盛开在渭水源头

——渭源县创建文明县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吴胜军

近年来,渭源县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全县人民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强基固本、成风化俗,全力推动城乡 “颜值”“气质”同提升,“物质”“精神”共富裕,走出了一条“崇德向善、崇文尚学、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创建之路。如今的渭水源头,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文明创建让渭源在追赶发展的新时代焕发勃勃活力,增添强大动能。

聚集合力齐“创建”

渭源县坚持以“创建促文明、促提升、促和谐、保追赶”,厚植文明沃土,强化系统思维,创新工作理念, 凝心聚力齐“合唱”,全面推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总抓、县级领导包抓、牵头部门负责、责任单位配合的管理体制,构建“1+8+1”领导体系,制定创建工作系列方案,规划“施工图”,绘制“时间表”,细化“任务书”,四大班子齐抓共管,紧紧围绕建设“崇德向善、崇文尚学、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省级文明县总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强统筹协调、靠实工作责任、督促任务抓落实,有力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县深耕厚植、行稳致远。

文明创建做到了以上率下抓落实,组织带着群众干,全民动员齐创建,各级组织走在前做表率,带头示范推动落实;县委督考一体推动,督查推动抓落实、保障经费抓落实。

资料显示,2020年起,连续三年,县财政投入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累计近600多万元,投入城市建设经费75亿多元;仅2022年城建项目总投资达67.39亿元,城乡道路交通项目投资2.3亿元,新建、改扩建城乡道路413公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强基固本靓“颜值”

“路平了、灯亮了、线齐了、人文明了……曾经城市管理的‘堵点痛点’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支点’。”市民陆海霞赞不绝口。

渭源县按照“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彩”标准,常态化推进省级文明县创建工作,着力“铸魂塑形”,提升城乡“形象颜值”。

重拳出击治乱象,全力推进“牛皮癣”“蜘蛛网”及车辆乱停乱放等整治行动。规范城乡区域内沿街单位、门店电子屏播放创文明县宣传标语,营造文明创建氛围。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实现了城乡由“乱”到美的华丽蝶变。

典型引领抓创建,培育新风提内涵。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乡镇和建制村社区全覆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关心关爱”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累计为民办实事21315件、惠及群众26万人次。注册登记志愿者近7万多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4%以上,人均服务时长达到120余小时。通过“板凳会”“炕头会”“百姓夜校”等接地气的宣讲方式,开展各类志愿宣讲活动5000多场次、志愿服务活动1.2万多场次。扎实开展“大手拉小手”“4·23世界读书日”、“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团(队)等活动,教育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成风化俗提“气质”

文明始于“心”,文明在于“行”。省级文明县创建不仅注重城乡环境面貌的改善“靓颜值”,也更加注重对城乡人的文明素质的洗礼“提气质”。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推出《红火渭源我来夸》等50多条优秀融媒作品,引导创建舆论,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新风正气传得开、陈规陋习必须改”的生动局面。为推动移风易俗,成风化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银行”示范点2个,开展“道德银行”积分制试点,参与群众达6万多人次。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家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进一步在全县营造了对标先进、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围。

实施“铸魂补钙”壮骨工程,激发奋进力量。开展“思想破冰”行动,举办“渭源大讲堂”等培训班78期,培训干部1.3万人次。开展“牢记殷切嘱托·感恩创新奋进”元古堆十年变迁系列等文化活动216场次,“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感恩创新奋进思想共识有效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以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晓梅为原型创排的电影《我心向上》全国上映。现代秦腔剧《元古堆》搬上舞台。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22年,渭源县成功获得“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多项殊荣,取得了2022年度高质量追赶进位综合考核全市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实现了由“颜值美”到“气质好”“大发展”的华丽蝶变。

--> 2023-04-26 ——渭源县创建文明县工作综述 4 4 甘肃经济日报 c82209.html 1 文明之花盛开在渭水源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