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靳淑敏
看着平坦的道路、整洁的环境、齐全的设施、崭新的生态宜居房,搬进宕昌县南阳镇杨集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家的尹海燕,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和尹海燕一样,今年陇南全市有4100多户1.6万多人依靠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搬”来了好日子,“搬”进了幸福里,开启了新生活。
在尹海燕看来,“搬”是安居乐业的需要。在陇南全市看来,“搬”是深谋远计的选择,旨在保护生态、助推经济发展,但最终目的是帮助群众摆脱环境束缚,搭建安全屏障,让群众更好地安居乐业。
正是基于此,陇南立足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实际,抢抓重大机遇,确立了“以进城入镇为主”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模式,确立了“12345”总体工作思路,开启了搬迁路,打响了攻坚战,让每户群众“应搬尽搬、不落一户”。
“搬”,深谋远计的陇南选择
曾经的地质灾害给宕昌县南阳镇杨集村以及杨集村所在的这座大山留下了“累累伤痕”,杨集村也被确定为地质灾害隐患点。而在陇南,全市有67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生态环境良好,是陇南最具战略性的优势,但境内地理构造复杂,灾害多发频发,又是陇南面临的发展难题。面对危机与挑战并存的环境,陇南抢抓机遇,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守住好生态的同时,对人民群众负责,对长远发展负责。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党中央关心支持的大事要事,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是着眼长远、造福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工作,算好‘安全账’‘长远账’‘民生账’‘环境账’和‘经济账’,扎实高效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在成县城关镇南坝安置区,在武都区外纳镇宗家坝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明确要求。
政策既定不歇脚,持续发力再出发。陇南坚持“尊重民意、尊重规律”“应搬尽搬、不落一户”的原则,建立了市县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全市上下“一盘棋”的责任体系,确立了“以进城入镇为主”的搬迁模式,以更大力度打好生态地质灾害搬迁攻坚战,力争让群众一次搬到位、不再受折腾。
陇南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统筹起来,因地制宜,谋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化集中安置小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在全市规划建设城镇安置点13个、乡村振兴安置点4个、园区安置点17个,拟搬迁1.46万户5.73万人。
“12345”,见行见效的陇南方案
生态,为发展之基;安居,为民生之要。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链条长,是个琐碎活。陇南有自己的解题方案——“12345”工作法:“一套流程”促进度,“两个确保”暖民心,“三个结合”谋长远,“四项机制”强保障,“五张清单”夯基础。
为优化服务、提高效率,陇南对宣传动员、对象确定、安置选址、方案审批、资金落实、项目建设、竣工验收、搬迁入住、后续扶持等18个关键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出台了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以最简路径、最优流程、最快速度推进工作。效果显而易见,宕昌县哈达铺镇、沙湾镇、南阳镇,礼县雷坝镇,两当县杨店镇等5个集中安置点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入住的目标。截至11月底,全面完成了2022年度4155户16664人的搬迁任务,跑出了大干快搬的“新速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搬迁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陇南以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为目标,确定了“以进城入镇为主、农村安置为辅”的搬迁安置方式,五年内将有2万多户近8万人进城入镇,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用上现代化的电器,享受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实现从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到城镇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子落而满盘活”。为了确保搬迁工作落细落实、见行见效,陇南认真梳理汇总各类政策60项,形成了政策清单、服务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产业清单,让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集中落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