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科技赋能绘就陇原好“丰”景 ——省农科院支撑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4年12月13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12月12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省农科院致力发挥创新、服务两大职能,优化项目组织模式,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种源”和“耕地”两个关键,有效支撑和保障甘肃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科研院所,支撑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为甘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科技力量。

近年来,省农科院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7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1项,实用新型专利等513项,品种保护权23项。

种质资源收集及品种选育取得新成效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省农科院新收集种质资源4500余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数量达5万余份。育成了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兰天、陇春、陇鉴系列小麦品种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60%,填补了我省强筋小麦选育空白;陇单336玉米品种通过国审;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在全国年推广面积600万亩以上,陇薯7号、10号跻身全国推广面积前10榜单;陇中黄605大豆新品种被确定为我省大豆主导种植品种,创造了单个自主选育品种成果转化成交额新纪录;谷子新品种陇谷23号被评为全国一级优质米,陇椒系列成为我省主推品种。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研发了玉米密植增产及机械粒收、马铃薯立式深旋耕、土壤快速熟化培肥、苹果化肥减施增效等技术,创建了陇东旱塬“吨粮田”。在灌溉农业区研发的戈壁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果蔬化肥农药减施、绿肥还田地力提升、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及制种玉米产量。谷子机械种植、板蓝根种子丸粒化、半夏优质种茎快繁、果园精细化管理等技术,节本增效明显。耕层定向培育、土壤耕层构建、盐碱地生物改良、全生物降解膜应用、秸秆还田等技术,支撑了耕地地力与面源污染控制。

基础与前沿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省农科院持续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解决了一批制约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科学难题。开展农业资源环境与作物生长观测,积累了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建立了科研数据库系统。在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新基因挖掘、青稞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甜瓜成熟过程中糖酸代谢基因网络解析、李光桃抗寒基因克隆、亚麻指纹图谱构建和胡麻功能基因编辑、糜子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农作物种质资源表型高通量鉴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同时,科研平台和智库建设再上新台阶,完成6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新建综合试验站3个,成立了瓜州蜜瓜、清水小麦、正宁紫苏、滨河杂粮和积石山现代农业等5个产业研究院,西北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去年以来,“甘肃省农药风险监测中心”“国家西北黄土高原特色苹果种质资源圃”等重点建设项目相继立项,获批总投资超过1亿元。开展兰州百合、西甜瓜、静宁苹果、岷县当归和靖远滩羊等地域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产品品质监测评价,构建名特优农畜产品品质标识数据库,支撑了“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兰白区域多样化马铃薯品种主要营养功能指标和功能性成分名录,新研发玫瑰纯露农特新产品。

将农业科技送到生产第一线

创新科技助农模式,开展“农科专家陇上行”活动,

组织专家奔赴县乡提供科技服务,在全省25个县区建立33个核心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依托项目培育了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将农业科技送到了生产第一线。

在临夏州积石山县建立5个农科小院,选派科技专家,全天候常态化开展科技帮扶,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服务企业、合作社15家,为积石山灾后重建和农业产业重构发挥了有效支撑作用。

五年来,省农科院科研人员致力于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千家万户,一批“陇”字号科技成果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

大胆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新路径,促进“政科企”“产学研”联合,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使“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发挥引擎作用,8家企业入驻省农科院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尤其“陇薯入藏”“陇薯出国”,提升了自主品种品牌价值,知识产权转化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省农科院先后举办四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推介展示400余项科技成果,签约科技合作项目120余项,4项成果入围首届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多项成果入选“1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1000项优秀农业科技成果”。五年来,签订成果转化合同1500多项,260余项成果转化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线,有效支撑了乡村农业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