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甘肃:打造教育数字化“样板工程” 2023年12月14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11月30日,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现场推进会在酒泉市召开,我省首批认定的2个示范区和79所标杆学校名单新鲜出炉,标志着我省在探索教育数字化的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第二批试点省份,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甘肃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数字化让更多师生受益

一根网线、一个电子白板、一个摄像头,一位随堂教师,一次“云端”互动,构成了一节高效优质的数学课。

走进酒泉师范附属小学六年级(2)班教室,数学教师马骋正在进行互动教学。每个学生桌面上都摆着一台平板电脑,他们的随堂练习结果正通过网络连接上传到教室的电子白板上。教室门口的大屏幕显示,远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学校的学生正在与他们同上一堂课,同步教学,同步练习,对面的教师也随堂教研。

“这样的远程教学不仅学生受益,教师也受益。”马骋说,“两边教师定期进行课堂转换,课后再通过网络教研逐一解决问题,这与过去一些学校费时费力来学校实地交流相比效率更高,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

一根网线,连接城乡,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个平台,汇聚资源,以数字技术服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省份。

“我们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释放甘肃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省份的试点效应,构建信息化引领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形成西部欠发达省份‘互联网+’赋能乡村教育、数字化引领城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新范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珍说。

“智慧教育”成为新常态

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怎么建?建成后发挥哪些作用?

事实上,从2019年我省印发《关于开展“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标杆校”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始,就已经明确要探索基于移动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增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教育数据与社会数据系统的全面有效对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促进“课堂革命”的有效有序开展。

经过近几年的对标建设,区域、校际教育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了“样板工程”。

在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学校接入电信1000M光纤入网,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利用“央馆虚拟实验”等国家、省、市级智慧教育平台,有效辅助实验教学,实现了教研资源的汇聚共享。

为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甘肃持续实施省级共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示范化项目,将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英语每周各一次向“两州一市”(甘南州、临夏州和庆阳市)19所普通高中同步传输,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结对帮扶,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

政策驱动教育数字化加速

2023年,省教育厅围绕“三区一院”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签署部省战略合作协议,创建数字化战略行动助推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同时建立了185人的全省教育数字化专家库,组建甘肃教育大数据融通应用专家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谋划推动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近年来我省教育数字化教学软硬件全面提档升级。

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并持续推进“互联网+支教”项目,以建好基础、用好设备、联好网络、选好软件、管好安全为着力点,由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等8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教东乡县、礼县、宕昌县等9个县,以互联网为支撑、以专递课堂为路径,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提升农村地区教学质量。

截至目前,“互联网+支教”已覆盖9个市州18个县区331所中小学,8所师范院校共选派249名指导教师和1282名优秀师范生,开设美术、音乐、英语等12个科目,支教班级1098个,已授课5.27万学时,上课学生总数达到45.3万人次。

从陇东高原到河西戈壁,从甘南草原到黄河之滨,网络直播课、网上读书会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智慧教育”正在推动陇原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我省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用实践提供着自己的“甘肃数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