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07月16日
第03版:市县

宁县:饲草产业成增收“绿色引擎”

本报宁县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曹康 陈龙)近年来,宁县立足耕地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群众养殖积极性高的实际,积极探索粮改饲、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全县饲草产业可持续发展,饲草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引擎”。

宁县中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饲草种植和销售的合作社,这几天,合作社的几千亩饲草已经全部收割晾晒完毕,合作社正全力组织人力、机械,抓紧打捆、运输和贮存。“合作社近年来在早胜镇寺底村、北街村等5个村共流转土地8500亩,种植紫花苜蓿6800亩、燕麦草600亩、玉米1100亩,还和农户订单种植饲草玉米3000多亩,年收贮各类饲草2.84万吨。”合作社负责人刘晓泰告诉笔者。

近年来,随着草畜产业的蓬勃发展,宁县中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苜蓿、燕麦、禾草等优质牧草,供不应求,饲草不仅在庆阳周边销售,还销往陕西、河南、宁夏等地,年销售额达到1500多万元。

该合作社常年吸纳周边群众前来务工。今年60岁的寺底村村民刘玉明每年都会在收草、贮藏期来短期务工,仅此一项,他家每年就会多收入3万多元。

宁县把饲草产业作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实现草畜产业倍增计划的突破口来抓,以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以中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先后扶持中泰、伟创等草业合作社5个,购进专业化机械设备70多台,建成了早胜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和米桥、平子、春荣三个千亩种植点,全县年青贮饲草达到35.4万吨。

“截至目前,全县新种植紫花苜蓿2.3万亩,种植一年生牧草7.47万亩,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5.2万亩,全县多年生苜蓿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1.3万亩。紫花苜蓿等人工种草的发展促进了全县草畜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为‘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宁县畜草渔业管理站副站长党维平说。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7-16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60054.html 1 宁县:饲草产业成增收“绿色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