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01月13日
第06版:财经

国投白银风电 绿色发展好风光

(接1版)

国投白银风电酒泉风电项目风机频繁报出“变桨故障”等告警,致使几台风机停机,严重影响了风机设备的健康运行和项目发电量。每一次要想风机重新转动,就要更换“身价3万元”的“变桨控制器”备件,对正在“瘦身健体、降本增效”的项目来说,无疑是“巨额开销”。

面对这一难题,90后员工刘雪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攻克这一难关。他白天在风机上开展定检工作,晚上在工作室忙碌,最终经过无数次试验攻克了这一难关,让每个“变桨控制器”从3000元外委修复费降到5元自主修复费用。截至目前,仅这一技术就为公司节约备件采购费用200多万元。

从对风电知之甚少的毛头小伙子到风电行业的技术能手,刘雪松成为戈壁滩上的“技术大咖”,先后获得国投集团“技术能手”、甘肃省“陇电工匠”、酒泉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2018年6月,公司成立了第一个创新工作室——“刘雪松创新工作室”。

发现“超速保护开关无法校验,存在检测转速频率不准确、误动、拒动”的问题后,刘雪松便反复翻看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原理图设计改进、程序编写,制作可以测试超速保护开关装置。仅用14天,刘雪松就发明了超速保护开关测试仪,解决了困扰项目多年的技术难题。刘雪松坦言,14天的辛苦,申请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换来200台风机体检神器,值!

看到“校正偏航凸轮开关维护要120分钟,占用大量机组维护时间”时,刘雪松带领同伴在风机偏航平台内蹲守,细心观察机组偏航时偏航大齿与凸轮开关动作对应关系,最终研制出一种快速调节风电机组偏航凸轮开关的装置。

就这样,一项项专利发明诞生了。在刘雪松攻坚克难持续创新精神的感染下,戈壁滩上掀起了学技术比创新的热潮,师带徒,传帮带,人人参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局面,成长起了张磊、李文海等一批技术能手。公司通过让员工大范围的交流学习,岗位交叉工作,让一个个技术的门外汉成了行业里的行家里手。仅2019年,公司已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累计获得12项,待授权16项,完成各类技术改进共11项。

为绿色发展而努力

“志存高远,行者无疆;志行合一,风光无限。”秉承这一发展理念,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产业,白银风电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正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智慧化新能源公司迈进。

国投白银风电建设的敦煌光伏发电站是全国首个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走进位于敦煌市七里镇的国投敦煌光伏发电站,映入眼帘的是成排的光伏板。“这是全国首个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十多年来为公司光伏发电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国投白银风电甘肃敦煌光伏项目总经理季健翔介绍,这里风沙大,沙粒细,一般都是白天发电,晚上维护,每年3月和10月都冒着严寒开展光伏板清扫维护工作。

正是国投白银风电人的尽心履职,敦煌光伏项目被授予2019年度全国太阳能光伏电站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西北地区甘肃省敦煌地区4A级奖,这是敦煌光伏项目连续四年获此荣誉。

据介绍,自开展对标工作以来,项目积极推进对标管理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优化太阳能资源指标、电量指标、能耗指标、设备运行水平指标、设备可靠性指标;克服设备老化引起的效能衰减和设备缺陷等问题,大力推进组件技改等增效工作;积极开展设备消缺、定检维护、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设备可靠性。今后,通过强化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不断创新,争取在后续对标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记者在白银风电青海格尔木光伏项目看到,荒漠上的光伏板熠熠生辉,周边的沙丘种起了成片的防风固沙树木。“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有了光伏电站后,我们种了树和草,沙丘也不移动了,生态环境好多了。”青海格尔木光伏项目安全专工郑有明说,新能源是朝阳产业,个人作为公司的一分子,为绿色发展努力作贡献,我感到很荣幸很自豪。

郑有明的话代表了一线员工的心声。从光伏到风电,从高原到大漠,执着坚守奉献清洁能源就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过13年的发展,国投白银风电已构建起了全新的风光电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正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更多的清洁能源。

2021-01-13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32218.html 1 国投白银风电 绿色发展好风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