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11月10日
第06版:综合

转文

(接1版)事实证明,工作组没有辜负担负的使命。工作组制定制度方案,以精准之策夯实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基础:重点督促指导饮水、住房安全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村组道路建设等专项提升行动和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将全省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分解到县、乡、村;编制《甘肃省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月报》,既有项目进展,又有数据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列出问题、责任、时限清单,细化整改措施,强化责任导向,以决战之势强力推进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工作。

“自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87.76亿元,支持175万户农村群众实施危房改造,解决了近七百万人住房安全问题。十年来,全省数百万贫困农户住上了安全房,住房安全的全面提升促使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振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信心,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定。在全省共同努力下,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取得了全国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评价排名靠前的好成绩,获得了国务院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的表扬激励。”省住建厅二级巡视员火宏告诉记者。

省文旅厅副厅长周奉真介绍,近年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依托重大惠民项目的实施,切实将民生工程做成“暖心”工程。争取“村文化活动设备购置”扶贫资金1.455亿元,计划完成7275个行政村的设备配备,实际完成了8223个行政村的设备配备。完成了6220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638个贫困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任务,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幸福指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走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综合性扶贫措施,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易地扶贫搬迁来讲,完成搬迁建设任务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是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

翟建军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省发改委将全省49.9万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全省指导市县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余资金,依托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业、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推动产业增产增收和提质增效,解决贫困群众“靠什么脱贫”问题。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下,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我们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主要出路,省政府出台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奖补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扶上马’并‘送一程’,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着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特别是今年,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全省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方案》,指导市县通过劳务输转、技能培训、公益岗位、扶贫车间、以工代赈等多种措施,按照‘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省人社厅今年也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将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作为劳务输转的重点,帮助指导市县做好就业帮扶工作,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务工难的问题。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翟建军说。

2020-11-10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19595.html 1 转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