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曹志政 文/ 图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万千儿女,孕育了中华文化。
黄河,发源于青海,呈“几字形”蜿蜒东流,流经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九省区,横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全程5464公里,最后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大河。
生态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
从青海到甘肃,黄河“两进两出”,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在甘肃流经913公里……
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决定了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滔滔黄河,蜿蜒九曲。黄河第一次流入甘肃,在甘南草原上绕了一个大弯被誉为黄河首曲,逶迤而过的黄河,在这里获得充分补给。甘南草原被称为“黄河之肾”,这里共补给了黄河总径流的11%、黄河源区总径流的58.7%。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期间,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保护黄河,甘南在行动,甘肃在行动。经过多年的治理,曾经一度萎缩的甘南草原上的草绿了,黄河里的水清了,牧民群众的日子好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再现黄河首曲。
奔流不息的黄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润泽了陇原大地,养育了黄河两岸的人们,更带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刘家峡水电站,这座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调试管理,它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骄傲和梦想,担负着甘肃、陕西、青海等省用电任务,被誉为“黄河怀抱里的一颗明珠”。
黄河还为她所流经的区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农业生产灌溉水源,昔日景泰戈壁滩,在黄河水的浇灌下变成了“米粮川”。
利用黄河水资源,做好黄河水文章。近年来,黄河白银段不断优化灌区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让黄河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河”。
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已成为兰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这张名片,为兰州提升了人脉、发展了经济、弘扬了文化。据兰州旅游部门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假期,兰州市接待游客357.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77亿元。其中,每一个到兰州的游客,黄河是必看打卡地。
百年黄河铁桥、经典雕塑黄河母亲、羊皮筏子、黄河水车,这些不仅是黄河上的网红旅游景点,更是黄河文化符号。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就是“诗与远方”的携手。
滔滔黄河,她所孕育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沧桑岁月,黄河文化是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且在历史长河中更加璀璨生辉。
黄河首曲,美丽的甘南大草原上,黄河成就了草原文化,马背文化。
黄河第二次入甘,是在青甘交界处的积石山县大河家,这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这里是文成公主进藏的渡河处,这里是著名的“临津古渡”,这里是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文化运河”的必经之地。
位于兰州西固区的河口曾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古渡口。古时候,人们从中原到河西走廊,都要在河口渡河,它为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向西的通道。
“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作为明清时期“茶马互市”和茶叶贸易通道上的重要关城,黄河金城关拥有着重要的兵防、交通、商贸地位。
黄河甘肃中下游段,是古丝绸之路北线横穿黄河的境段。以丝路黄河明珠兰州为代表的唐城汉堡、邮传驿城、古渡关隘、石窟沿寺、彩陶岩画像珍宝一样撒落在黄河两岸。
黄河文化,不仅在于古渡口、古关城、古驿城……更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深耕于中华儿女的心中。
“天上飘来滔滔黄河,水车辘辘洋溢喜悦……”黄河在孩子们欢快的歌声中流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