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下一篇

车间里的电机“心脏”女工

——记航空工业万里机电初装厂初装工段

本报记者 茹佳佳

在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有这样一道别样而又靓丽的风景线——机电初装厂初装工段,这个工段有女员工23人,平均年龄34岁,占工段总人数的64%。初装工段承担着航空机载产品中各类直流电机、无刷电机等嵌线、绕线工作,干的是电机的“心脏”,正是这些平凡的女工,伴随着近年来航空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航空武器装备和公司科研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定子与转子的“小插曲”

“我们工段的女工们每天就是这样紧张而繁忙地工作。”班长王琪是工段上的业务骨干,性格直爽。她说,线圈是电机的心脏,线圈包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电机的产品寿命,对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

“一台电机有上百件线圈,重的多达30公斤,要两三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王琪告诉记者,线圈的两个端部完全靠手工包扎,由于每天缠线圈,她们的食指和拇指都结了一层厚厚的茧。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大型定子组件的试制中,该定子组件绕组一组线35根,有如婴儿胳膊般粗,嵌绕槽满率高,在设计要求中为机绕类定子,并且工件体积、重量大,嵌绕方法全新,工段人员从未接触过,在试制初期为保证任务节点,公司专门从国内研究所和电机专业厂家请来专家进行分析和嵌绕,但请来的专家表示也没有见过这类嵌绕方式,无法完成这项工作。初装工段人员不气馁,与公司技术人员一起从零开始,探索这种新的嵌绕方法,由于绕组线太粗,工段就组织人员1个人绕线,4个人在一旁协助拽线,以保证嵌进定子槽中的绕组线平直,大家经过数个昼夜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定子的嵌线工作。

但嵌线完成后还需对绕组端部进行整形,由于工件大,加上整形模自身重量,女职工根本拿不动,为保证能按节点交付,工段人员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协助,一个人拿不动,就两个人拿,女同志抬不住,男同志主动帮忙,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该零组件的试制工作,顺利交付第一台样件,为保障国家的重点型号任务、为公司的新品试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青一代已成中流砥柱

“罗师傅教给我的,我会倾囊相授给我的徒弟。”已经在初装工段工作9年的年轻职工王琪说起自己刚退休的罗红师傅,满眼都是敬佩。由于嵌线工是一个纯手工作业工种,很多年轻人觉得不够高大上,每年分来的新员工都有人辞职而去。王琪刚上班那会也是这么想的,但当时带她的师傅罗红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讲述初装工段的历史及自己的成长过程。手把手,将自己航空报国的热情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嵌线经验倾囊相授。如今,只有29岁的王琪已完全掌握了嵌线技术,在新品研制任务中承担重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据了解,工段非常重视生产操作技能培训,主动结合年度培训计划,以老带新,以专带群的方式,利用业余时间,不定期召开工段操作技能培训,老员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操作小窍门与大家分享,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工作责任心,刻苦钻研业务技能,使员工技能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高密度的重大武器装备更新、国产化任务也不断促进着大家快速成长,现在中青一代已是工段的中流砥柱。

敢于突破创新才是硬道理

随着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工段全体员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学习,勇于自我突破。工作中用心观察寻找技术创新项目,近年来完成了“JZD-2电枢嵌线方法创新”“BZD-2100焊接方法改进”“线圈标准化工艺研究”“小电枢焊接工艺改进”等多项创新,均在公司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奖并在我国最新型的飞机中得到了运用。其中“ZD-350A电枢嵌线方法创新”将原有的对槽下线改为分层下线,改进后层间绝缘平整,并解决了焊接时焊锡倒流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一次焊接合格率。

--> 2024-03-21 ——记航空工业万里机电初装厂初装工段 5 5 甘肃工人报 c148310.html 1 车间里的电机“心脏”女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