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灵动可爱,性情温顺,自古就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2023年是癸卯兔年,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特地选出这些文物中惟妙惟肖、生动可爱的“吉祥兔”,希望它能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新年的喜悦。
兔子由来已久,人们发现的化石证实,早在5500万年前,家兔的先祖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典籍中对兔子的记载也很早。周朝时,兔子被用于各种祭祀典礼之中,《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视。”先秦时期,《诗经·兔爰》的诗句:“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描写了一只机敏聪颖、自在逍遥的兔子。
在古代,没有家养的兔子。家兔是明代传入的。在明代之前,文献所说的兔子,都是野兔。野生的兔子大都是黄褐色或其他杂色。如果发现白兔和赤兔,这就是瑞兽,要进献给帝王,用于国家的祭祀大典。
汉代以后,月亮的传说中就多了玉兔。它们擅长奔跑,不受拘束,连宝马神骏都要取名“飞兔”“赤兔”。另一方面,兔子杂糅了神话、道教、佛教等因素,经由西王母和嫦娥奔月传说,成为了天宫使者,能够捣制长生不老药,象征着永生,也成为月亮的别称。
“嫦娥奔月”的传说源于先秦时期。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是蟾蜍、菟即是兔子,意思是蟾蜍、兔子到了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因此,后世常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称月影为兔影。
伴随着传说的流传,兔子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最常见到的便是“兔衔草”纹样,寓意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到了明代中晚期,兔子的样式不再局限于摆件或者挂件,而作为一种时令纹样成为女性所佩戴的饰品中。清代,由于受到礼制的限制,匠人们没有了在瓷器上绘制纹饰的自由,与兔子有关的纹样也逐渐消失。
兔子因性情温良,历来被视为瑞兽,是圣洁、机敏、善良和生机的象征,素有“玉兔拜福”之说。愿这些兔文物能给你带了好运。
有件西周时期青铜青铜兔尊,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较为罕见。
双兔车衡饰也是西周时期的。车衡通常为一根圆柱形的木棍,其主要功能是缚轭驾马。这件器物的主体呈空心圆筒状,用于插入木衡起到稳固和装饰的作用。双兔立于圆筒之上,作反向奔跑状,俯首曲肢,圆目长耳,臀部相连,腹部两侧装饰有云纹。
唐代白瓷兔,高1.8厘米,身长2.6厘米,瓷兔小巧玲珑,活灵活现,是一件孩子们的玩具。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家中长辈在乞巧、春节等节日里为孩子们购买各种动物玩具已渐成风俗。为适应这种需求,工匠们也捏塑出造型各异的动物售卖,为儿童们所喜爱。这类瓷兔应是当时出售的儿童玩具。
南宋的青玉兔镇纸,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3.6厘米,它由和田青玉圆雕而成。整个作品呈伏卧状,兔子双耳软绵地贴于背上,腹部、腿部刻短细线条,似为兔的软毛。双眼圆润有神,三片小嘴唇加以两侧阴刻的胡须,好似在微微颤动。
有件元代的水晶兔,长6.2厘米、宽4.4厘米、高2.6厘米,出土于上海市松江区的明代圆应塔地宫。水晶兔身体呈卧伏状,四肢收屈,弓背丰臀,全身圆润饱满。鼻子、胡须和四爪均用阴刻粗线条勾勒,兔毛以平行的细短阴线刻饰,装饰性强。腹背竖穿一孔,可系可佩。整体似作觅食状,质朴敦实、憨态可掬,有唐宋遗风。
还有清《仕女三兔图轴》纵160厘米、横81厘米。此幅作丛石草木,丽服仕女,独坐观兔。人物衣纹虬劲,多有提捺,花纹繁复,刻画细密,设色匀薄。足边三兔,似在嬉戏玩耍,两白一黑,毫毛毕现,情态可掬。(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