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张弘淼杨欣)司法救助是民心工程。今年以来,城关区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时,注重发挥大数据创新要素,打破信息壁垒,创建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司法救助”数字模型,全面融合检察、公安、法院、民政等相关业务数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为检察办案中发现的一些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谱写检察为民的生动实践。
城关区检察院依托自行设计的司法救助数字模型,导入2019年至今刑事案件被害人信息、省民政厅困难人口数据、法院未执行的终本裁定人员信息等,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主动筛查、能动履职,通过对上述数据的一系列碰撞、对比,以检察数字模型赋能司法救助,筛选出13件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可能存在生活困难,因案致困的案件线索。
通过数字模型开展类案司法救助,有效解决了司法救助中信息不畅通、部门协同不及时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依托“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司法救助”监督模型,打破信息壁垒,跑出司法救助“加速度”。同时,办案检察官发现申请人普遍对司法救助缺乏了解,部分申请人文化水平较低、出行困难。为此,城关区检察院为这些困难群众开通“绿色通道”,指定专人优先办理,主动帮助准备材料,耐心解释检察机关救助政策,并采取“心理救助+物质帮困”的救助方式,助力他们重拾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