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今年50岁的董建军曾在大秦乡东九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干了10年,现任大秦乡“邻里调解室”专职调解员。工作中,他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耐心、热心、真心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总能让带着怨气而来的当事人,怀着满意走出调解室,成为大家公认的贴心调解员。
从村支书到专职调解员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董建军对纠纷调解得心应手。从村支书到调解员的身份转变,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情,他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继续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受到来访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调解工作中,董建军始终秉承“双方当事人的满意是人民调解员不断地追求”的信念,坚持“一碗水端平”原则,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自任专职调解员以来,他走遍了大秦乡的每一个村落,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
调解工作不能单凭一腔热血,更需要精湛的技巧和有效的方法。为提升自身调解能力和技巧,董建军经常学习人民调解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还自费学习心理学知识,铆足了劲儿要把化解成功率提上去,让更多的家庭得以和睦相处。通过不断摸索,“邻里调解室”总结提炼出一套一听二问三看四调五访的“五步”调解法,即“耐心倾听、询问诉求、现场查看、精准调解、定期回访”。
悉心化解群众鸡毛蒜皮事
“事情其实都不大,都是邻里乡亲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有纠纷有矛盾,就应该尽量去化解。”董建军说。
今年6月底,东九村因为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村民董某与其邻居对地界划分存在分歧,导致邻里关系十分紧张。董建军多次联系村干部和司法所所长上门调解,以拉家常方式释理说法,同时对双方争议的菜地进行丈量确认。结合双方各自持有的证据,合理划分出各自占有的地界面积,最终双方当事人意见达成一致,握手言和。
积极构建家庭纠纷“防火墙”
对于处理一些村民诉求、邻里纠纷,董建军具有人熟、地熟、政策熟的优势。去年年底,“邻里调解室”来了一对母子,老人年事已高,儿子因同媳妇关系不合长期分居,孙子被儿媳带回娘家生活,老人见不到孙子,前来寻求帮助。对此,董建军同母子二人多次前往女方家进行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男女双方握手言和,各自承担相应责任,避免了家庭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董建军不仅活跃在矛盾纠纷调解的一线,还奔走在宣传引导的“前端”,从源头发力构建起预防家庭纠纷滋生的“防火墙”。他利用大秦乡各个村社、集市,常年开展普法,积极参与“12·4”国家宪法日宣传等法治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婚姻家庭法律法规,防范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发生。
多年的调解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但董建军凭借着对调解工作的执着坚守、对群众的满腔热情,长年累月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连续3年获得崆峒区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