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铲草”到“种草” ——定西市安定区大力发展草产业见成效 2018年08月20日

    本报记者 杨世智

    打麦场上堆草垛、门前墙上挂晒玉米棒子,一直以来都是定西市安定区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习惯。但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随着近年来当地草产业的发展,安定区农村打麦场不见了草垛,农家门前墙上挂的黄灿灿的玉米也消失了,取代它们的是家家户户新建的青贮池和养殖暖棚。

    安定区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粮食和柴草曾经一度是当地农民生活中的“难肠”事,上山铲草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安定区历届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实施生态治理的一系列政策机遇,坚持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逐步解决了群众的温饱,柴草也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定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又提出了“生态优先、立草为业、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一体、循环发展”的思路,(转3版)

    (接1版)把草业开发和草畜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主要方面来培育,逐年扩大多年生牧草种植,逐步优化饲用作物结构,加快培育草产业发展体系,不仅使曾经的荒山秃岭绿了起来,也让草产业成为支撑全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

    李家堡镇窑坡村农民付军,是安定区草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和实践者。2013年,为了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拿出做生意积攒的50万元,又贷款60万元,建起了一座存栏113头牛的育肥牛场,并成立了一家专业农民合作社。如何确保供应养牛所需要的饲草?头一年,付军就买光了周边村子打麦场上的草垛,后来又自己种植了20多亩玉米,但仍不能满足。为了从根子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一方面按照投母还犊、投犊育肥、高于市场价统一收购等方式,动员村民加入到合作社,另一方面在政府的鼓励下流转土地开始种植玉米,自己加工青贮玉米。在他的带动下,窑坡村有23户村民加入到合作社,同时全村八成以上人家和周边村子的农户都养起了牛。他种植的5000亩玉米等饲草,不仅满足了合作社养牛场的饲草,也解决了村民养牛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安定区已培育付军这样的草业合作经济组织300多家,种草大户3000多户,发展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100多万亩,一年生饲用作物稳定在40万亩左右,全区人均草产业增收600元。

    发展草产业,龙头企业是主体。甘肃民祥牧草公司是安定区土生土长的一家草产品加工企业,2000年创业之初,看到农村打麦场上的草垛一年比一年多,企业开始向造纸企业供应麦草。后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大力实施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企业负责人发现安定区许多农村退耕还林(草)的土地出现了大量无人收割的苜蓿,便瞅中商机做起了牧草粗加工。2012年,安定区出台《定西市安定区草产业发展规划》,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产业体系的核心,加快培育草产业发展。甘肃民祥牧草公司投资3000万元引进了一条草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并采用“市场+龙头+合作组织+大户+基地”模式扩大牧草种植面积,同时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适销对路的草加工产品。目前,公司已带动1.2万户农民种植牧草11万亩,研发干鲜两大类12个牧草产品,并将产品销售到了青海、西藏、宁夏、海南等省区。在安定区,像甘肃民祥牧草这样的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达到8家,各类草品的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产品除满足当地和周边需求外,还销往国内“蒙牛”“伊利”“新希望”等各大牧场,去年加工的60多万吨草品销售一空,销售收入达3亿多元。

    如今,安定区已形成了“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合作社种草、草品加工企业种草”的格局,全区年产鲜草总量达300万吨以上,牛羊为主的草食畜饲养量达90万头(只),“以草带畜、以畜促草、草畜一体”的进程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