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成立。从一开始,这所院校就被赋予了黄河般奔流不息的拼搏精神。
2019年,学校搬迁入驻兰州新区职教园区。
2021年,转设为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2022年,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时光见证,20载风雨历程,从起步到发展,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走过了一条勇往直前的奋进之路。
一路走来,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科技素养与人文素质协同发展,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融合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教育之路上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希望之画,抒写出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壮丽之歌。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特色教育彰显魅力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作为“十三五”规划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高质量就业结果导向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及学生就业服务,主动服务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就业、地方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秉承“求是、砺志、笃行”的校训精神,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智能+”新工科和“数字+”新文科,着力打造信息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培养能解决技术、经营及管理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和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紧密保持专业发展建设与产业技术变化同频共振,建立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形成“专业基础知识、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师资队伍、服务区域等方面重点发力,积极融合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源,形成“校企、校校、校地”三协同的育人思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和产业应用的零距离、无缝对接。
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专业建设、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方案、以校企协同方式落实学生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调整和修订,根据社会需求凝练、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训相融合,专业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2+1+1”的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建立了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全过程融合、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融合、与企业融合、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四融合”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培育应用型人才
助力高质量发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是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学校协同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甘肃省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建立了机械设计工程师、电子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认证中心,五年来累计培训和认证学生、社会工程技术人员10000多人次,为区域内工程技术人员的技能提升作出了贡献。
高压合同签订、高压客户验收供电、流程闭环、采集运维等,是兰州倚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新区分公司高压客户经理寇明智每天的工作。现就职于中建西部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区厂生产科科长的吴昌儒,每天负责场站生产运营、客户服务、生产保供服务、物流管理、科室管理、提质增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毕业生。在兰州新区各大企业,都不乏兰科院人的身影,秉承“求是、砺志、笃行”校训精神的他们,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使命,在校学习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工作中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作为兰州信息科技学院2021届毕业生,我非常感谢学校的培养,也非常感谢学校的校企合作,使我能够在实习完成后留在兰州倚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新区分公司。近年来,新区的发展蒸蒸日上,前景一片大好,我也在不断努力,累积更多的工作经验。希望能为新区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为自己的母校增添光彩。”谈及在兰州新区工作一年以来的感受,寇明智满怀憧憬地说。
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聚焦区域发展需要,学院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企业,建立校政企合作基地及产业学院,并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大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就业市场的同时,紧扣西北产业布局人才需求,围绕学生生源地结构,与新区化工园区,新疆、宁夏等地区化工、材料、冶金、食品、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百余家企业深入对接合作,近三年累计为西北五省区输送3000余名高级技术人才。
如今,在新区多个行业都有兰科院人的身影,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秦王川大地绽放耀眼的光芒。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
加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群发展建设与相关产业链群人才及技术需求紧密融合,分层分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和工程训练中心,形成地方、行业、企业等人才与技术需求主体充分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服务学生不同学习成长阶段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实践及职业历练平台。
重点面向数字信息、智能工业、智能建造、新经济产业等国家亟须人才的领域,与星火机床、华天电子、晶科能源等204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学生认知实践、专业实习、就业实习与就业发展的主阵地;与中国移动、吉利汽车、昆山巨林等产业核心企业共建校内产教融合基地,形成以物联网工程甘肃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12个校内产教融合基地,建立校内教育教学与产业技术发展的紧密连接;成立中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华为云学院、360网络安全学院、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产业学院、中船鹏力产业学院、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达索数字智能产业学院等多家产业学院,集地方、行业及产业多种渠道资源,共同设计培养标准,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实现面向产业需求的精准育人;面向高端产业聚集区域,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在桁架机器人、智能机械手、精密模具成型等产业细分领域,与头部企业共同建立7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校企协同技术研究与融合创新平台,服务师生高层次项目式一体化产学研。
学校以校政企一体化协同就业服务为主要抓手,统筹和共享就业资源,面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规划和布局。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为基础,形成学生专业实践课程与校外就业实习的融合机制,校企协同从思想认识、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助力学生找准就业定位。
创新培养体制和途径
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师资团队是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施的主体,学校通过“双师型”师资特征和“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教师团队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与融合,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同时,形成覆盖主要学科专业群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贯通、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相贯通、跨学科专业的融合和跨职业平台的融合。
协同育人,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从人才培养定位出发,积极搭建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资源聚合的协同育人平台,联动建立专业、行业和职业协同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逐步构建了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契合需求,精准确定培养目标。学校坚持“工程和服务现场工程师和管理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专业基础知识、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设计和构建方面,实现了学校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统一、专业建设与培养需求的统一。
协同育人,精准确定培养方向。学校全面深化面向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紧密保持专业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变化同频共振,准确定位学校产学协同育人的契合点,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师资队伍、服务区域等方面重点发力,积极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源,形成了以“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和组织协同、平台协同、项目协同、活动协同”为特色的“四横四纵”协同育人格局,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工程实际需求零距离、无缝对接。
办学20年来,有起步的筚路蓝缕,有奋进的风雨兼程,有腾飞的大展宏图。如今,扎根兰州新区,兰科院人将乘着打造“技能甘肃”的东风,继续探索前行,以工程教育为抓手、面向产业需求、面向应用一线,扎实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兰州新区乃至全省、全国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