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一处处公园、广场、绿地让人赏心悦目,一处处工地塔吊林立……目之所及,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今非昔比。自成立以来,中川园区投身兰州新区改革发展的大潮,奋楫前行,坚定不移强龙头、聚产业、保民生,项目建设加速聚集,城乡发展日臻完善,民生福祉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加速跑
汇聚发展新动能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八月的中川园区,草木葱郁。在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铜箔材料生产基地,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冲说,该项目总投资89亿元,建成全面达产后,年营收可达150亿元以上,年纳税约10亿元,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自成立以来,中川园区始终把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推进器”,按照“引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思路,利用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强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全员招商等“多元招商”模式,累计引进药碱厂、电信大数据中心、德福、海亮集团、京东集团、建华建材、前进牧业等产业项目153个,签约额达820亿元。企业落地数量、项目投资规模、产品科技含量、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创新高,产业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园区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87万家以上,德福、兰州电机、长飞等30余家企业被认定或入选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
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能激发出更大的能量。正威、德福、海亮等新材料产业的龙头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地聚集,抢占新材料产业市场先机,加速带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拓展延伸、集聚壮大。和新材料产业一样,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空港经济、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均齐头并进,为中川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全力护航企业发展
项目引进来,还要落得下、发展好。
自成立以来,中川园区立足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现代化园区,设立中川园区政务服务大厅,将涉企涉民事项全部下沉政务大厅办理,全面推行承诺制、代办制和首问负责制,推进“一站式”办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以最大力度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完成“园区+镇(中心社区)+村(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团队建设,编制553项政务服务事项认领实施清单,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建立了园区、镇(中心社区)、村(社区)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就近可办”“全域通办”。大力推行“极简审批+代办服务”,开展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涉企极简审批服务,深入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着力推进审批事项“创新办”“集约办”“智慧办”和“兜底办”,确保服务企业事项不卡壳、不延误,切实打通“为企办事”最后一公里。
园区全面落实“不来即享”全要素、全周期奖扶政策,先后为德福等9家企业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250万元,帮助正威、兰石等多家企业获批各类专项产业扶持资金1.6亿元,帮助佛慈等5家企业争取贷款2.95亿元,帮助丝绸之路大数据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等8个项目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800多万元。截至目前,园区共完成服务改革事项4项,清理简化办理要件10个,办理涉企涉民服务事项5万多件,办理时限整体缩减10%,获得“新区改革发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引东风
农业发展增收入
放眼望去,曾经“地块块、矮埂埂、渠弯弯”的田地,已变为满目绿色、集中连片、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串珠成链,成为机场北部壮美的田园画卷。近年来,中川园区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川镇西槽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利用村集体征地拆迁补偿款,入股兰州新区新中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去年,为1900多名参股村民分红73.3万元,让大家享受到了参与“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华丽转身。西槽村的变化仅仅是中川园区发展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目前,中川园区已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2个,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7688人,22个村的1.3万名村民领到了股权证,享受到了农民变股民的改革红利。
“我把27.4亩土地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园区农投公司,一年仅流转土地的收益就有8100元,比自己种强多了。”元山村村民丁元子说,在农忙时节,他在家门口务工月均收入4000元以上。
对于现代化农业发展来说,机械化种植是基础,也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面对农村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和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中川园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改造项目,有效带动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农田成为农民的“稳产田”“高产田”“致富田”,进一步释放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
“我们将原来小而散的土地经过整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中川园区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兴启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改造项目为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一条新路径。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改造工程的实施,中川园区在7个保留村实现了全域土地流转,累计打造高标准农田3.04万亩。同时,结合撂荒地整治行动和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三年来平整土地2万亩,均进行了土壤改良和水利设施配套。当前,5万余亩的土地上已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向日葵等作物,实现了“撂荒地”变“丰收田”,为区域粮食、蔬菜生产供应提供了根本保障。
绿色,是中川园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底色。自成立以来,中川园区强力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园林水系、空闲地复绿等工程,构建生态多样的绿色空间,园区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
尽心竭力办实事
幸福指数节节高
宽阔的乡间道路,干净的农家院落……走进中川镇廖家槽村,一个洁净又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呈现在眼前。
“提升村民人居环境,镇村投入真金白银,拆除了废弃旱厕、破旧宅子,清理了房前屋后和路边的杂草,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廖家槽村党支部书记王有栋说,中川镇在农户院墙上打造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壁画,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色彩、增加了活力。
廖家槽村的美丽蝶变是中川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中川园区党委、管委会全力推动下,中川镇保留村内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处处畅通,文化墙显眼又富有特色,大街小巷整洁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镇10个拆迁村的村民从低矮平房住进了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中川园区走出了一条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治理优的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华灯初上,小区内孩子的追逐打闹声、广场上的歌舞声,无不彰显着市民的幸福。中川园区坚持“党建强区、品质立区、产业富区、服务兴区”工作思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精心谋划、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全面落实各项社保政策,建成公租房项目2826套,保障性住房2万多套,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园区常住人口由成立之前的8.8万人增长到20万人,城镇化率明显提升,高品质城市居住区、产业发展聚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已经打造成型。
自成立以来,中川园区围绕打造城乡发展融合区、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目标,启动智慧泊车收费系统,5G网络在园区实现全覆盖,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坚持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城市管理全过程,不断推进社区治理持续向精管善治迈进。以中心社区“大党委”“大工委”“社工委”为核心,推动资源向一线集聚,通过开展“双报到”,双向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179名“社工委”委员引领带动“安之乐”等志愿者服务队进驻社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扶贫助困。
引导辖区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46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先后结对帮扶孤寡老人104对,留守困境儿童329人,开展环境整治、交通劝导、小区美化、慰问走访、家政清洁、循环养老等活动3000余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作用明显增强。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力之所至。
中川园区紧盯“老少特困妇”群体,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夕阳乐餐桌”和“爸妈食堂”项目,每日为辖区54名孤寡老人及残疾人免费供餐或上门送餐,开展日间照料,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实现了党建与服务民生同频共振。建立“志愿者服务站”“道德银行”等服务项目,组织成立志愿服务队55支,推广实施“老年大学”,以社区“七点半兴趣课堂”为支点,打造“邻里课堂”等品牌,建设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真正做到了民生保障有力度、贴心服务有温度。建成社区“劳动者驿站”,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等新业态户外工作者存饭热饭、临时休息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基层治理新模式;探索形成“爱心来敲门”“支书接待日”“看不惯”等便民服务项目;建成社区殡仪服务站,引导居民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同时,开设“法律服务窗口”,签约法律顾问,实现了“一社区一法律顾问”,设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室,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形成了“分级管理、重点跟进、多元化解”的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
一幅幅暖人心扉的社区服务画面,一份份沉甸厚重的城市治理答卷……如今的中川园区,正向着产业强城、生态绿城、现代新城的目标奋力前行。(记者 祁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