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历史的长度;时间也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生活的变迁。
十年前,兰州新区所在地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1.5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11%;十年后,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实现全覆盖,存量危房完成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全部达标,3517户1.5万人全部脱贫。十年前,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56元;十年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24元。
十年时间一路走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如今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一路行进,兰州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渐入佳境。
亮出“真功夫”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年前的你,在哪里,做什么?”
这是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之际,记者深入农村,采访一个个脱贫户时首先问到的一个问题。
王建忠说,十年前,父亲突然去世,母亲身患疾病,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他一无所知。韩有福说,十年前,妻子患病,三个孩子要上学,仅靠种几亩薄田的他,根本无力维系家庭生活开支。杨鹏宝说,十年前,没有一技之长,家里土地又少,四处打工,他就像没有根的浮萍……
当时,在新区,像他们一样的贫困人口,有1.5万人,他们靠着为数不多的农村低保度日,未来该何去何从,他们一无所知,一片迷茫。
全局之中定方位,矛盾之中寻出路。如何让这1.5万贫困人口找到出路,看到希望,考验着新区决策者的能力和智慧。
事虽难,做则必成;路虽远,行则必至。兰州新区成立以来,就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精准聚焦脱贫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一户一策”,加大财力保障……
如今,依托兰州新区高原夏菜产业,王建忠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批发大户,有了自己的店铺和冷链车,事业蒸蒸日上。韩有福则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的一名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顺利将三个孩子陆续送进了大学。杨鹏宝通过扶贫培训有了一技之长,现在是新区一所大学里的电工,每月6000多元的工资……
兰州新区的脱贫攻坚之路,在1.5万乡亲的渴盼中诞生,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不断向前,经过艰辛探索、不懈努力,最终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跑好“接力赛”
再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近年来,兰州新区把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组织领导、条块责任、工作推进、资金保障、社会帮扶、政策支持、考核评估等7个方面的机制有效衔接和转换到乡村振兴上来,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幅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秦王川大地上徐徐展开……
正是源于突破的胆魄,源于创新的智慧,十年间,新区农村综合改革层层推进;十年间,新区农业农村发展之路愈走愈宽阔。
——走进兰州新区天兆猪业种猪产业园,七层“5.0楼房式猪舍”内,一群群猪宝宝正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撒欢”。“猪住楼房坐电梯”,成为全省首个全自动化生态立体养殖的样板。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座座智能玻璃温室中鲜花盛开,产业工人们忙着将采摘的鲜花进行分装打包,日产30万枝鲜切花热销全国、香飘海外。
——在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刻正是丰收的时节,蔬菜、牧草、粮食大丰收,成了兰州新区村企抱团、强村立社、定位组团等经营模式的生动实践,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这一切,都依托新区农投集团等国有企业或产业基地,精准培训技能人才,鼓励企业通过订单、服务、劳务、租赁等方式拓展就业空间,多渠道多层次保证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农村环境迈上新台阶;农村改革开创新局面。
不仅是一组组节节攀升的数字,一个个写满灿烂的笑脸、饱含时代温度的故事也诉说着人民群众共沐发展阳光的幸福生活。
“今年家里种了4亩西蓝花卖给了合作社,我在车间里每天能挣200块钱,老公在产业园上班,再算上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费,我们两口子今年挣10万元钱以上没任何问题!”秦川镇新昌村农民合作社生产车间里,工人魏金花拿着刚发的6000多元钱工资喜笑颜开。
村庄秀美了,生活和美了,村民富裕了。沿着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全域现代化农业体系正在秦王川大地形成,一幅绚丽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正铺展在世人面前。
创新“好机制”
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
支点,总在步步前移;力矩,正在成倍放大。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0年来的奋进疾行,就像一根强有力的杠杆,撬动着新区的农村发展进程,让更多农民对这片土地充满信心和希望。
2021年,兰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兰州新区协同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推动兰州新区与皋兰县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新区上下边学、边谋、边干,瞄准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各个领域,鼓励各园区、各部门因地制宜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探索,找跑道、定目标、建体系、抓改革,一步一个脚印。
今年,兰州新区出台《关于做好兰州新区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从4个方面着手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通过11个模块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利用2个框架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梳理形成34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稳步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舟曲避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迎来了新生活;农民转产业工人,技能增、岗位稳、就业近,掌握了幸福密码;防返贫监测对象,通过产业帮扶、兜底保障等,消除了风险;返乡创业青年,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兰州新区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创新“国有企业引领,龙头企业主导、村集体组织参与、农民转产业工人”模式,推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集中、产业向现代生态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在产业培育、改革创新、生态修复、城乡融合、社会民生等方面创新探索了一个又一个共同富裕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富裕程度等指标已走进全省前列。
历经十年,再看今朝。
纵向看: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垄玉米一畦菜的泥脚杆子,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家门口的产业工人;昔日“房前鸡笼屋后圈,蚊子苍蝇满屋转”的简易土坯房,如今已变成整齐划一的现代新农村住宅……
横向看:兰州新区54个村社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动力电、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25个保留村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建成“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全力打造省级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4个,引进多个延链补链龙头企业落地建设,100亿元产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全省第一,领跑国家级新区……
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从高歌猛进的跨越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平常人家精彩嬗变的背后,是兰州新区紧扣国家战略定位,敢为人先、先行先试,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全力以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兰州新区迎来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之际,驻足回望,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底色愈加鲜明亮丽。
(记者 魏晓倩)